1 / 11
文档名称:

镇江街巷地名的命名理据.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镇江街巷地名的命名理据.doc

上传人:dlmus1 2018/7/29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镇江街巷地名的命名理据.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试论镇江街巷地名的命名理据
镇江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徐雨平
地名是被个性化了的标记某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时代的产物,其命名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体现不同地区的思维共性和思维特性,对这种方式和模式的发掘研究和梳理归纳,便是地名的命名理据。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中南部,市域面积约3800平方千米,其中镇江城区约1000平方千米。境内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一水横陈,三面连岗”, 襟山带江,属宁镇山脉长江水系,除汉族外,有回、蒙、满等16个少数民族。镇江的街巷地名是其3000多年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质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元朝时,镇江城区已有“隅七、坊二十七、市五、街七、巷二十八”,清光绪年间,发展成6市、24坊、35街、154巷。据查阅清《丹徒县志》,那时镇江只有二三百条街巷名,以“坊”命名者居多。至1983年《镇江市地名录》出版,街巷的地名已发展至四五百条,增加者以“街”、“巷”命名者居多。1929年国民党省政府曾迁至镇江,直至解放,道路建设并无大的发展。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建道路日渐增多,在近千条路街巷中以“路”命名者居多。
为了工作和研究的需要,对地名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但分类的方法很多,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自然会有明显的差异。最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按地理实体性质分类,可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名和人文地理实体名;二是按地理实体形态分类,可分为面状地名、线状地名和点状地名;
三是按地名存在、发生的时间分类,可分为古代地名、近代地名和现代地名,或曾用名、现代用名;四是按地名的音、形、义分类,此类研究地名的个体名称演变较为复杂,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从地理实体性质分类来对镇江的街巷地名进行分析和归类,目的是尽可能详实地归纳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命名理据。
一、以人文地理实体名为命名理据
(一)以镇江古称命名
镇江历史悠久,古称很多。宜为镇江最早名称,是3000多年前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春秋时名朱方,属吴国,相传是有虞氏国封尧的儿子丹于此而得名。战国时属楚,名谷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派三千赭衣囚徒凿断京岘山,开辟驰道(一说为了败王气),故改名丹徒。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徙吴郡治于此,号曰京城,也名京口。后人又把长江流经京口的一段叫京江,并把京江作为镇江的别称。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复为丹徒县,属毗陵郡。东晋建都建业,为北方避乱南来的士民侨置了兖、徐二州,号北府。至南朝宋永初二年,于京口设置了南徐州,从此,镇江又叫南徐。隋统一南北后,改南徐为润州,以城东润浦(河名,已湮没)命名。以镇江古称命名的道路,大都位于主城区的外围,绝大部分为新、改、扩建的以城区为中心点的向外发散性道路,如:南徐大道、朱方路、润州路、谷阳路、丹徒路、京口路、北府路、宜侯路等。
(二)以兵营、衙署命名
镇江地势险要,扼守江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府治所在地。唐建中初置镇海军节度使。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军为镇江军节度使。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为镇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升为镇江路总管府。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克镇江置江淮府,寻改镇江府,直隶南京,清乃为镇江府。1929-1949年为国民党江苏省省会。
以兵营、衙署命名的街巷,大都集中在老城区的东部。如:道署街、西府街、南府巷、将军巷、中营街、宋官营、演军巷、市政路等。据元《镇江志》记载,道署街,元称白马庙巷,清《丹徒县志》称,因道署衙门设此,故名。中营街,宋代镇江共有七个军寨,分布全城,即前军寨、右军寨、中军寨、左军寨、后军寨、水军寨、游奕军寨。因位于前军寨中的一条道路,取名中营,以此得街名。宋代兵制分军队为禁军(保卫京师)和厢军(镇守地方)两种,厢军又分“厢兵”和“役兵”,“厢兵”分马军、步军、水军;“役兵”又分二百余种以担任各种工役,修筑堤坝的称“堰军”。宋代堰军巷临近江边,为堰军驻地,故名堰军巷,清代“堰”误读为“演”,故改称演军巷,沿用至今。还有市政路,原名省府路,1929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此而命名。解放后,市人民政府设此,故改名为市府路,1954年又更名为市政路沿用至今。
(三)以商贸集市、手工作坊命名
镇江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历为大江南北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商贸集市和手工业特别发达,多以行业作坊为地名。以商贸集市、手工作坊命名街巷,大都集中在老城区大西路两侧范围。如:东菜市街、西柴院、利商街、皮坊巷、鱼巷、柴炭巷、醋巷、棒棰营、梳儿巷、银炉巷等。东菜市街,相传早年这里是蔬菜市场,因地处大闸口菜市之东,故名东菜市,形成街道后,沿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