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研究.doc

上传人:ttteee8 2018/9/12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研究
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研究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总体特征,可以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风貌。忠孝即忠君孝亲,源于儒家所倡导的亲亲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论语·八佾》说臣事君以忠[1],要求臣民对国君无条件效忠。孝最初的含义是孝敬父母,是对儿女提出必须履行的义务,随后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儒家就以个人和家庭为基础,以忠孝为纽带,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处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做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2] 一、孝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国孝文化从殷人无孝到周公推孝、孔孟扬孝、移孝作忠,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丰富完善、扭曲异化的历史演化过程,其中既有人文思想的精华,又不乏封建性的糟粕。(一)萌芽:殷人无孝,重鬼轻人。中国社会自古就有孝的思想。《尧典》中岳荐舜时,即赞美舜之克谐以孝。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讲的就是舜的孝悌故事,舜作为一个孝的典范,标志着中华孝道的萌芽。但在舜生活的年代及以后的漫长时期,孝并没有普遍的社会道德意义。殷人无孝说法认为,即便是殷人也不存在善事父母意义上的孝道,殷人之孝,重在祭祀先祖和追奠亡灵上,重鬼事而轻人事,行孝的对象重在已逝的亡灵,对身边生活的父母亲长则不以为然,有孝之名而无其实。(二)发展:周公推孝,以孝入刑。根据史料,周人在孝道上与殷人正相反,它看重的是对身边父母现实的行孝,而在祖宗祭祀上重在哀思之心的挚诚,这是由周人的农耕人群传统决定的。[3]农耕社会中,长者在长期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而且负责族群的组织和管理,收集整理,是人们尊重和信赖的对象。对孝道思想和实践做出伟大推动的人是周公。因为周公把孝的对象放在实在的人上,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他还把孝的思想和行为法律化和政治化,使它成为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三)完善:孔孟扬孝,孝行天下。周公是孔孟仰慕的对象,也是孔孟思想的主要源泉。孔孟对周公的孝道思想进一步挖掘整理、丰富完善,形成了孝道完备的理论体系并进行大力宣扬,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孟的孝道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孝经》《礼记》和《孟子》等经典著作中。其中《孝经》的产生,标志着孝道思想的成熟完备。(四)异化:忠孝合一,愚忠愚孝。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地主阶级为了维护专制主义的统治,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把孔孟孝道思想加以篡改利用,不断扭曲异化,使孝最终沦为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人民的工具。主要表现在孝的专制化与绝对化、孝的神圣化与迷信化、移孝作忠、忠孝合一、忠高于孝等方面。二、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一)道教孝道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在自身神仙信仰的基础上对历史上既存的思想、鬼神学说和孝道观念要素加以融汇、整合与升华,创立起自己独特的孝道观念和教化系统,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展,对世俗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道教素有重视孝道的传统,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孝道伦理思想。同时道教孝道的产生也是道教走向贵族化、官方化的需要。[4]在道教孝道观的来源方面,李远国先生曾提及:考察道教孝道思想的来源,无疑来自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