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王熙凤形象的艺术魅力.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熙凤形象的艺术魅力.doc

上传人:fxl8 2013/4/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熙凤形象的艺术魅力.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熙凤形象的艺术魅力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光彩照人的、不可或缺的形象,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面,对凤姐的各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有人把她叫做“女曹操”,有人称之为“胭脂虎”。在所有这些评论当中,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论凤姐》里有一句名言,叫做“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个恐怕是我们每一个《红楼梦》的普通读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每次教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王熙凤的形象总是萦回脑际,挥之不去。
我认为该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我们看《红楼梦》,凤姐这个人好像要从纸上活跳出来,她出现在哪儿,哪儿就会有热闹,哪儿就会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情调,假如没有王熙凤,《红楼梦》展示的生活画面将失掉多少光彩﹗
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获得了她的一点印象:“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而她第一次出场后,其活生生的形象就教人再也难以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着说:“我来迟
了,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得出,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观众的三魂六魄给摄住了。接下来短短的一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形象。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暂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样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皮破落户”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做如许渲染,后文焉得不活跃纸上!
作者不仅在多个回目中浓墨重彩地从正面描写凤姐,而且还注重通过贾府不同阶层人物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凤姐。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 “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得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
“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
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王熙凤形象。
二、人物性格鲜明独特
王熙风的阴险狡诈,贪财妄为,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