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十论金刚经之二十论金刚经之第二1、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讲证《金刚经》。真正的佛的教徒,一定要知道,佛讲经说法,既然他都明言“我说一切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要让人通过他讲的认识宇宙的真理,用之以修炼,真正的明道开悟,而绝不是把他讲的话用人的感情供起来,自己不明其真义,只知盲目背诵,无法将他所讲的真正内涵用之以修身炼道(过去的人这样做,是因为修炼的是副元神,并不是明明白白的主意识修炼,实际上历史上没有人修成过,修成的只是不入三界借这个人体修炼的副元神,历代成就的都是这样),当真正有人能够开启真见时,又由于人的名利情的触动,动凡人之心起来不理性的反对,其实也不过是打着佛的幌子,骨子里维护的往往是自己和利益和虚名,自己的感情和骄妄而已。自古来解证这部经的多了,可是智慧的人要知道,真理是不变的,不因其古今时间差异而不同,古人制造出来的不一定都是精金美玉,他们也必有拉撒的垃圾粪土,这些你不能不承认。今人如果洞明宇宙的真理,他讲出来的也一样是万古不废的大道述言。故孔子曰:“述而不作,窃比我于老彭。”2、我们先看第一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如是我闻”,意思是这部经是我当时从佛那里听到的。为什么要在此前加此四字呢?因为释迦当年带着弟子传法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弟子们在帮着传法度人的时候,往往将佛讲的法随口说来,而别的人搞不明白是谁讲的,这样一方面造成错误的崇拜,另一方面,因为弟子的修为有限,他转述释迦的话,却没有明白注明这是老师讲的,就没有了释迦佛的因素和力量在里面,而自己却还因为迷中众生的崇拜滋长欢喜和显示心理,这是非常坏的心向,不自觉地划向悖师乱法上去。久之甚至会把自己在相对低的境界悟到的东西也与释迦佛讲的法混在一起,很快就会淆乱释教之法。就象儒教在孔子死后,一部分弟子将有子弄来代替孔子的位置,因为他们觉得有子讲话很象老师,后来才发现大谬不然。水晶与钻石,同样的外形似乎折射出同样的光泽,但真正的质地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释迦佛在圆寂涅槃前对侍于身边的阿难讲了他一生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叫《大涅槃经》,这部经中对他涅槃后释教如何传,弟子们如何认识释教的未来有非常明白的开示(后来传下来的《大涅槃经》,有些寺院所藏多达36卷,其实很多都是后来人伪托伪造的,试想一下佛陀临没会讲那么多话吗?那有那么多话讲?就象朱熹临没时告弟子的话一样,也不过几十个字,讲的都是修身成圣的大要。历来的圣贤也都是这样的。),这个经有三个大的方面需要引起后人的重视。第一就是关于佛教流传的问题,释迦知道他的法会流传到中国来,讲了中国东土这个地方将是他的法的胜地。第二就是非常要紧的佛教僧人们在他涅槃后如何修、僧团如何管理的问题。他讲了三点:[1]我涅槃后,弟子们要“以戒为师”,按戒定慧努力修行;[2]凡引用我讲的法,一定在此前加“如是我闻”,避免舛乱。[3]对于乱法坏教之徒,一律采取“默摈之”(就是不搭理他,排斥他,不给他市场)。因为释迦当年并没有讲出宇宙法理在他那一层的真实体现,整个《金刚经》,对不明所以的人的表面主体来说,是懵然不懂的,因为只有不入三界的副元神才明白。而人的表面,只有一点感觉,因为人是感情非常丰富的,感情的作用会生成强大的成见,对不明白的东西反而因为大家的人云亦云变得更加神圣。其实释迦当年也是因为旧宇宙的因素限制,许多事情没有办法,但他给人留下戒律,按戒奉行,其实就可以达到修炼人的标准。虽然说弟子们人的主体在过去2500年中往复转生修炼,并未真正得度,得度的都是副元神,但释迦佛知道末法时期主佛下世正法的事,他具体而仔细地为他的弟子安排了一切:弟子往复转生修,每一世都很苦,因为每一世都在他的身体内修出大觉者来,那么所积的威德就是不可限量的,而他圆满后一直没有离开三界,在三界之最上无色界创造了一层天,叫大梵天,在那里一直看着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授记的,脑门上有一个佛家卍字符。在最后传大法中,安排弟子们同化大法,最后他将带着他的弟子离开三界。他的弟子最低也要修到大梵世界(在第六层宇宙上),果位成就是非凡的。第三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这部经中讲了释迦所传的这部法他的成住坏过程,即法运问题。在释迦涅槃后五百年,是释教“正法”时期,这与今天我们说的整个宇宙正法是两回事。当时那只是局部的小宇宙的部分归正,而且体现在世间,只是婆罗门教坏了,在法界的这个部分,由释迦佛传出他的佛法来归正。好比换了一件新衣裳,仅此而已。比方说,一个人如果还是西子正当年,这个时候给他换一件更好的衣服,以替换他原来的旧裳,真是一件好事。但假如她已经垂垂老朽,行将入土,这个时候,任你换天仙织就的霞衣,也是完全无意义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