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那杯红茶.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那杯红茶.doc

上传人:cjrl214 2015/9/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那杯红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那杯红茶
——茶人印象之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文化专家张其生先生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孙玉玲
自学喝茶的这些日子以来,比较偏爱绿茶与乌龙,对红茶亲近得少了些,近年来茶乡湄潭的许多茶叶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生产的工夫条形红茶,偶然求得一款,据该公司老总介绍,这款红茶他能冲泡十泡之多,开杯有花香,细品有果香,回味有蜜糖香,而且每泡茶汤无论香气、滋味和汤色都是那么的风情万种,即便是最后一泡也仍有美人迟暮的味道,苦涩里也还有香甜,较之于祁门红茶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这样的红茶令我好奇也着实吊足了我的胃口。
净手焚香、调心静气后煮水尽具,双手环抱来晶润的储茶罐,那静卧于罐底的佳人,像掀开盖头的新娘,散着体香、透着红晕、带着娇羞,我迫切地用温润的盖碗来迎娶,持壶轻点,茶叶展颜,碗中流霞萦绕,那欣喜地相互吐露着的茶语,似在讲述着那些人和那些久远的事,把盏品茗间也让我想起了一位在茶海里修行了五十多年的茶人,一位在我心中解读他如品味一杯红茶般的茶人——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文化、茶史专家张其生老先生。
红茶有如诗一样的韵味和流霞般艳丽的色彩,茶性温和,滋味醇厚,广效能容具有极好的兼容性,酸如柠檬、甜如蜜糖、烈如白酒、润如奶酪、辛如肉桂、清如菊花都能与之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正因了她海纳百川的胸怀,才有了人们无限的惊喜、期待与回味。红茶崇尚调饮,也适合清饮,难怪早在十七世纪就风靡英伦的她被誉为浪漫的茶。有人称上海男人是浪漫而执着的男人,有着和红茶一样的温和与兼容。
张老是地道的上海人,1937年2月生于上海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早逝,家境困苦,中学在免费的职工补****夜校和同乡会学校中度过,后来考上了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在没有路费求学的危难之际,母亲毅然地用她的最后陪嫁和全部家当——尘封箱底的五块大洋,换来一张北上合肥的火车票,让他踏上了一生的从茶之旅。
清饮中的红茶,当茶叶被水一层层剥离开来的时候,无论是哪一泡茶汤都能让人体味到她的沉静厚实和所富有的弹性。
1957年张老安徽农学院毕业后,千里迢迢来到边远落后的贵州湄潭,分配到贵州省湄潭茶叶试验站(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前身)工作,
在著名茶叶加工专家王正容的指导下从事工夫红茶研究,1963年协助王正容先生率先在贵州从事分级红茶研究。
上世纪70年代茶科所转入红碎茶研究,张老和其他科技人员一道在贵州羊艾茶场六大队蹲点三年,经过14种机型改革,60多批次试制,成功地研制出羊艾滚切式转子揉茶机及相应制茶工艺,在四川新胜和湖南米江召开的全国红碎茶转子机现场测试评选中获得较好的推荐样机;由张老写成的《发酵叶象与红碎茶品质》一文中“红碎茶六级发酵叶象控制发酵以提高浓强鲜香”的论点,被安徽农学院《制茶学》和华南农大《茶叶生物化学》等教材引用。70年代末,张老由红茶研究转入科技管理和资料文献研究,开始收集整理大量的科技、人文史料,为科技史和茶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张老与著名茶史学家邓乃朋先生,共同主持完成了“贵州名茶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还先后完成了《贵州茶史初考》、《贵州农业志》和《贵州科技志》中15万字的有关茶叶部分的编写工作。1995年经过15年不懈努力,主持完成了《贵州茶叶科技史研究》,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其中著名茶学家陈椽教授亲自逐句审阅了该20万字的研究报告后评价为:“很细很全,是前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