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章猪的传染病一、猪丹毒
猪丹毒(Erysipelas suis)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急性病例以高热败血为特征;亚急性疹块型在皮肤上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红色疹块;慢性病例表现关节炎、心内膜炎为特征。
1882年Pasteur首先从猪丹毒病犯规本内分离到丹毒杆菌,随后在猪丹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国许多地区也有发生。
人感染,称为类丹毒。
1、病原学
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俗称猪丹毒杆菌
本菌有25个血清型,即1a、1b、2~22、N型,我国主要为1a和2型
本菌广泛存在自然界,健康猪也带菌,主要存在于胆囊、回盲口附近的腺体和扁桃体
本菌在病料中涂片染色镜检,成单、成双、成丛排列(特别是在吞噬细胞内)
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但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弱。
2、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其他动物如牛、羊、马、鸭、鸡、鸽子也可感染,人也可感染猪丹毒,称为类丹毒。
传染源:病猪、带菌猪,可以发生内源性感染。
传播途径:消化道、创伤的皮肤、吸血昆虫叮咬。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有些地方以以炎热多雨季节发病较多。
3、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表现突然发病,体温急剧升高(42℃以上),在皮肤上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红疹块,指压退色。
(2)亚急性疹块型:在下腹部、四肢内侧的皮肤形成界限明显的棱形或方形疹块,稍突出于皮肤表面,呈红紫色;有时也可见耳部、尾部的皮肤发生坏死。
(3)慢性型:心内膜炎型表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有杂音;关节炎型表现受害部位关节肿大、疼痛、跛行;皮肤坏死型表现背、肩、耳、蹄和尾等部坏死。
4、病理变化
(1)急性、亚急性型
脾脏肿大、胃肠粘膜急性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淋巴结肿大、充血和出血
肾肿大呈暗红色
肺充血水肿
心包积液,心外膜有出血点
(2)慢性型
心内膜特别是二尖瓣上形成花菜样瘤生物
关节囊增厚、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5、诊断
根据症状、病变(红色疹块)可作出诊断,确诊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接种动物(鸽子)。
(1)病原学诊断:
急性败血症病例采集其耳静脉、死后取心血和脾、肝、肾。亚急性型取疹块边缘皮肤血制成触片或抹片,染色镜检,如有G+纤细杆菌在白细胞中成丛排列,可作初诊。
细菌培养48h后,取可疑菌落鉴定:形态学、培养性状、生化试验和动物接种试验鉴定。
(2)血清学诊断:
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鉴别诊断。
6、防制
(1)有计划实行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是有效有方法。
常用猪丹毒弱毒冻干菌苗于仔猪60~70日龄注射,每只1mL,其他猪春秋两季各注射1次,免疫期9个月。
(2)治疗。
发病后用青霉素治疗,每公斤体重注射1万单位,每天1~2次,直到症状消失后再治疗2~3次。
青霉素无效时,可改用四环素或红霉素治疗。
再见!
光镜下猪丹毒杆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