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课程设计.doc

格式:doc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课程设计.doc

上传人:精品文档 2013/5/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课程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题目: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院(系) 经管学院
专业名称电子商务专业
姓名
学号
联系方式
成绩

二O一年十一月
目录
1 引言 3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国外研究现状 3
国内研究现状 4
3 初步调查 4
4 可行性分析 5
管理上的可行性 5
技术上的可行性 5
经济上的可行性 5
社会上的可行性 6
5 项目开发计划 6
6 详细调查 7
组织结构调查 7
管理功能调查 8
业务流程和数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1
12
13
数据字典 13
14
14
15
16
16
7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已趋向饱和,而精神上的需求却日益提高。学****的繁重、工作的压力、竞争的刺激使人们感到知识的困乏,渴望进一步的充电。而阅读书籍无疑是较好的途径,因此近几年每逢节假日图书馆总是人丁兴旺,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信息系统核心和基础的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小型单项事务处理系统到大型共享系统,从一般商用事务处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办公信息系统(OI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越来越多的新的应用领域采用数据库存储和处理他们的信息资源。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才有可能使现代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企业、政府部门等各类组织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因此,为满足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提高竞争能力,图书馆决定利用计算机化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成立一个工作小组来负责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开发。根据业务的需要,确定新系统要实现五个基本功能:图书资料管理、读者资料管理、借书操作、还书操作、查询处理。同时该系统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和可靠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了解国内外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有助于更好的开发新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相关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图书馆员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实践等。
在一些先进的西方国家,应用于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并且以此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的定位、建立、应用也相对比较完善。而其应用价值,则更多体现在教育领域。将来以后面对的数字图书馆教育涉及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网络、法律、经济、行为学、伦理学等学科和领域。理论和实践性紧密结合,不仅在理论上涉及面广,而且在实践操作方面对借阅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数字图书馆教育是动态的,它需要根据不同的受教育者施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随着数字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而为了实现数字图书馆,现在就应该将计算机管理系统普及到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以奠定好向数字图书馆跨越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图书信息的管理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各种图书馆,无论是社区图书馆,还是学校图书馆,借阅工作部分还是手工管理,工作效率很低,并且不能及时了解图书的种类和借阅者比较需求的图书等,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借阅者的借阅要求。手工管理还存在着许多弊端,由于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造成数据的遗漏、误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有着存储量大,速度快的许多优点,提供给我们的处理信息及时快捷,因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对借阅者的借阅过程行成一整套动态的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效率,这也是企业、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我国图书情报界,IT业界自1995年左右开始对这一领域跟踪研究,1998年开始全面升温,迄今无论是在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 还是在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准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资源服务型,服务研究型和联合建设型。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资源服务型不能算是数字图书馆,但它的网上信息服务目前已在大多图书馆开展,是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情报界提供网上数字服务的主要形式。
3 初步调查
初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系统的基本情况、系统中信息处理的状况、系统的资源情况及系统的各类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态度。带着上述问题,我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