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红山文化祭祀遗址探析.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红山文化祭祀遗址探析.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1 2015/9/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山文化祭祀遗址探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红山文化祭祀遗址探析
摘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类型丰富,多位于山梁或较平坦的山顶上。在红山文化晚期,出现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由“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组成的大型祭祀遗址。本文依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就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的种类及特点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种类;特点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01-05
依据目前考古发掘资料,红山文化时期具有祭祀性质的遗址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由祭坛组成的祭祀遗址,主要有辽宁喀左东山嘴祭祀遗址;二是由墓地和祭坛共同组成的祭祀遗址,主要有内蒙古敖汉旗老虎山河流域单坛、单冢或坛冢结合的祭祀性遗址;三是辽宁牛河梁遗址,由“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组成,是“庙、坛、冢”三位一体的规模宏大的遗址群。
一、由祭坛组成的祭祀遗址
祭坛组成的祭祀遗址主要以辽宁喀左东山嘴祭祀遗址为代表。①东山嘴村位于喀左县城所在地大城子镇东南约4公里,地处大凌河西岸。遗址坐落在山梁正中一缓平突起的台地上,长约60米、宽约40米,高出河床50多米。祭祀遗址由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构成。中心部分为一大型方形基址,约10平方米。基址底部发现的遗物有绿松石?、双猪首玉璜、石弹丸和骨器等,基址内上部黑土堆积中的陶片绝大多数为粗泥质红陶筒形器片。两翼分南北两部分:北部两翼分别为两道南北走向、相互对称的石墙基,南部两翼皆有石堆。前端由石圈形台址和多圆形石砌基址组成。边缘均用石块砌成,内铺较小石块形成台面。遗址内发现陶塑人像残块二十余件,多为人的肢体部分,未见头部,皆泥质红陶胎。其中可辨认体形有小型孕妇像2件。在石建筑基址下发现一房址,编号为F1。房址位于遗址西侧北部,形制为长方形,半地穴式。,东西揭露部分宽2
.5米,有两层草拌泥涂墙壁,经火烧。房内地面也经火烧,可见房址可能与祭祀有关。遗址按南北轴线对称分布,南圆北方,中心和两翼主次分明。从遗址布局和出土遗物的特点看,应是一处祭祀遗址,时间为红山文化晚期。
二、由墓地和祭坛共同组成的祭祀遗址
墓地和祭坛组成的祭祀遗址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敖汉旗老虎山河上游两岸,属单坛、单冢或坛冢结合的遗址。②老虎山河源自敖汉旗境内努鲁儿虎山东南麓,全长约50公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老虎山河上游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2-5公里的范围进行了调查,总面积达70平方公里。在18个地点确认遗址9处,其中兴隆洼文化遗址1处、红山文化遗址8处。还发现9处红山文化遗物采集点、3处小河沿文化采集点,发现少量的陶片。在8处红山文化遗址中,7处为祭祀性遗址,有单坛、单冢或坛冢结合等构成。在已发表的资料中,单纯的祭祀性遗址有4511号遗址、4838号遗址、4938号遗址、X19号遗址、X20号遗址、4906号遗址,坛、冢结合的有4841号遗址。在遗址附近没有发现居住址,应是一处红山文化时期的专门的祭祀区。其中4841号遗址坛、冢结合,结构复杂。4841号遗址位于四家子镇和水泉村之间老虎河山西岸的缓坡顶部,东北隔一低丘与4383遗址相邻,两遗址直线距离约600米。南北两端各有一低丘,北丘海拔610米,南丘海拔597米。大致分为三部分。偏南部遗迹主体为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石垄,长约80、宽约3-5米,其北侧有4处石包,南侧有1处石包,石包直径约3-7米。遗迹上随处可见无底筒形器残片。偏中部为一积石冢,中心积石稀少,周边积石较清晰,应是一个20
×10米的长方形,南边受到后期扰动,方向已改变。冢西北侧分布有5处直径约为3-5米的小石堆。偏北部为一积石冢,中心部位已被盗掘,发现大量无底筒形器残片,可辨认至少有两具石棺。推测中心部位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15米。中心部位偏南侧有三条平行的石垄,其中一条长约20米,正对中心遗迹,另外两条偏西南,长约30米。在中心遗迹东西两侧和石垄南侧分布有七处小石堆,直径为3-7米。2001年7月,敖汉旗博物馆对破坏严重的偏北部积石冢进行抢救性发掘。③发掘者将该遗址群命名为草帽山祭祀遗址群,分为东、中、西三个地点,发掘的是位于中部的第二地点北部,共计600多平方米,是一处坛、冢结合的遗迹。在南部两坛之间为墓葬区,共清理墓葬七座。均为石板墓。四座为单人葬,两座为二次葬,一座为儿童墓。出土随葬品的有:1号墓,出土方形玉璧1件,石环1件。7号墓出土玉环1件,骨笛1件。墓葬之上为封石和砌筑石基。墓与墓之间、墓与石基之间有相互叠压关系。在石基的外侧及部分封石的外表有成片的无底陶器,有一部分彩陶。无底器分为两种,一种是筒形,一种是折肩小口罐形,陶器的残片多已风化。在清理中发现有的无底筒形器内壁上刻有
“来”字形等符号。在墓地的封土中出土完整的三足陶盅,彩陶器周围有很多的灰烬,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