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家乡文化寻访活动实施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67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乡文化寻访活动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10/25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乡文化寻访活动实施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家乡文化寻访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寻访家乡文化传统”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沙溪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传统积淀深厚,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就从寻访我们家乡的文化传统开始。
二、课题研究目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节奏的变化,道德观念的转变,在新思想新思潮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东西会渐渐淡出生活,甚而有可能逐渐的消亡。本着对传统的忧思,对家乡的热爱,在这里我们一起去寻找家乡的文化传统,力争能深入我们的头脑,从我们开始并进而能从影响周边的人群开始,把我们家乡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去腐存精,成为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本次活动从实践入手,让学生亲自去寻访探究家乡隐存着的文化传统,从生活中学****在实践中牢记家乡的文化传统,并由此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将家乡的文化传统自发的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实践过程中,将发现课本之外的更多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从而提高学生学****的兴趣,更好的学****br/>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生成课题名称、小组名称、分组规划(成立了8个小组)、选出组长,并对课题的可行性作进一步论证。
各小组分组讨论关于本课题将要进行的活动内容,并按照周次排出具体的时间表。
第1----3周课题生成,召集小组成员,制定小组研究方案和计划
第4----6周活动课题论证并初步实施
第7---10周制定小组第一次外出探访计划及问卷实地调查并交流初步感受撰写初期小结
第11---13周根据第一次外出调查以及资料搜集情况,查漏补缺,调整活动方案准备第二次实地调查资料及问卷
第14---16周整理资料分小组讨论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交流各组的经验以及不足,相互答辩,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学会聆听与合作,并撰写进一步的总结(指导教师审核后定稿)。初期成果展示。
第17----18周各组交流此次活动感受,谈谈收获和不足。
指导教师参与谈论和交流。
阶段二:分组设计调查问卷
分成两个大组同步进行(其一,沙溪古桥探访;其二,传统节日(清明节和端午节)风俗调查)
每组分工,一部分同学设计问卷,另一部分同学上网、上阅览室查询搜集相关资料
阶段三:实地调查探访
由于成员较多,每组选派代表,去沙溪老镇区进行实地的调查访问,完成调查问卷。其余同学,继续搜集相关资料。
(这是第一批前去老镇区调查访问的10个同学,站在沙溪古桥上的留影。)
阶段四:交流总结
不同分工的同学,交流感受,了解活动需要不同的分工来共同完成。
阶段五:成果展示
整理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图片和撰写论文的方式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案例及评析
任玲
一、主题说明及活动目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注意事项:
,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
、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
、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更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
,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三、活动过程的指导:
(一)组织形式和教师配备:
: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和讨论时,可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外出考察活动和开展宣传活动,可自由组合成3~5人的小组,各小组独立行动。
:需配备专职指导教师l~2名,进行活动指导和活动组织工作。
(二)准备工作:

、摄影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