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湖南名人故事——蔡伦
活动:江声汉字书写大赛
选手分别利用讲台上的书写材料工整写出“ 珍惜在江声的日子,我们的未来与别人
不一样!”,最先完成者胜出。
请选手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造纸术发明前,古代人曾使用过哪些书写材料?
(1)龟甲和兽骨
(2)青铜器
(3)丝帛
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
(4)竹木简
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
汉武帝即位初年, 即建元元年 (公元前 140 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
各地士人、 儒生纷纷上书应聘。 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 《史记 ?滑稽列传》 中这样记载:“朔
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
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
中国的史书上讲, 汉武帝批阅奏章, 每次必须由两名大力士将奏章抬到龙案上去。 这需
要抬的奏章,就是由竹简编成的 “册 ”。成语 “学富五车 ”说的是战国时宋国的 “名家 ”代表人物
惠施出门讲学访友,必带五牛车的书,后称某人有学问为 “学富五车 ”。实际上,五辆牛车拉
的全是竹简,它们合起来充其量不过几本长篇小说的体量。现在一个兜就背走了。
(5)羊皮卷
欧洲用羊皮作纸写字。 这些书写材料, 有的笨重, 有的很脆, 有的很贵。 据说写一部 《圣经》,
要用 300 张羊皮。
(二)造纸术的发明——西汉
许慎著《说文解字》 ,成书于公元 100 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 “‘纸’从系旁,
也就是‘丝’旁。 ”可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
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 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 “纸”,
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 。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 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 剩下的恶茧、 病茧等则
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 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
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 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
古书上称它为赫蹄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赵
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如《 三辅旧事 》上曾说:卫太子刘
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 “当持纸蔽其鼻 ”。
太子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壏帝。汉武帝大怒。此事发生在公元前
91 年。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 12 年)。《 汉书 ・ 皇
后传 》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 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 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
是用“赫蹄”纸包裹, “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 ”。由此推
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 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
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 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 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 反复捶打,
以捣碎蚕衣。 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 此外, 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
为丝麻脱胶, 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 纸张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