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第四节  郊区化
一、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二、城市人口分布演化过程
三、美国郊区化及其机制分析
dae_meng
2
第四节  郊区化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现代城市源于现代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益。这两种效益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使生产向城市集中以获得成本的节约。
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聚的不经济。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于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若在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中心城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之为郊区化。
dae_meng
3
一、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在空间序列上表现最激烈的就是紧邻市区外围的郊区。这里的城市化是市区内部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移位来完成的。当一个部门迫于内部市区的压力外移时,也牵动着其他有关部门渐次外移。
dae_meng
4
一、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dae_meng
5
一、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19世纪中叶之前,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人们出行方式则主要依赖于步行。由于人们的出行能力有限,其活动半径很小,形成高度密集而面积狭小紧凑的城市。如19世纪初期的伦敦,其核心区的半径约为2英里(1英里=)。从1800年到1850年,伦敦人口从100万增加到200万,城市半径还未增加到3英里。当时的绝大多数居民根本没有任何公共或私人的交通工具,步行上班时间约需1小时。
铁路的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首先,通过铁路可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从遥远的产地运到城市中,使工厂不必紧邻原材料产地布局,从而给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铁路可以用作城市公共客运工具,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大增加,这就为城市向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别是当地铁出现后,铁路对大城市扩张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1863年,伦敦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此后,随着地铁和郊区铁路向四面八方伸展,伦敦的通勤半径速度增长至15英里。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支线客运系统,铁路线之间的地区尚未发展起来,城市呈触须式的发展形式。
dae_meng
6
一、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它是比蒸汽火车更为有效的交通工具,由于它增速与减速都很迅速,因而可以设置更多的站。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替代了公共马车和有轨马车的陈旧支线交通方式。作为一种快速而经济的高效率支线交通,它可以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市的占地面积大为增加。图显示了交通方式变革与城市形态变化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城市向郊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dae_meng
7
一、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这是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工厂之间有集聚成团的倾向,形成规模不等的工业区。同时,为了获得更大利润,企业要扩大再生产,这就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兴建厂房和各种附属设施。于是,城市在工厂的带动下,急剧向外推进。
dae_meng
8
一、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到了现代,技术进步使产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少地受到传统区位因子的约束,城市工业在扩展方式上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强烈。主要是因为城市土地利用更紧张,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创造的价值要大大超过大型工厂。只能作平面布局、需占用大量土地的工厂只好外迁,以减少土地成本开支。
其次,工厂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厂等。
第三,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这些企业厂房高大,面积宽广,集中人口甚多,多采取飞地型城市化在远郊区选址兴建。
最后,工厂外迁最终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因为它们需要使用城市的各项设施和服务。80年代以来,独立的工厂外迁逐渐减少,工厂的外迁和新工厂的建设相结合,以各类开发区的形式在郊区布局,促进了工业布局的优化。
dae_meng
9
一、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住宅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重也最大。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