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翻译的标准
《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
2.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意,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文本。……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就是译文意义“不倍原文”。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于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为了求“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在严复看来,“信”、“达”、“雅”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达”是为了“信”、“雅”是为了“达”。
5. “信”就是忠实原文。忠实原文的前提是读懂原文;此外还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译文去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你的译文人家看了如在云里雾里,半天不知所云,那么人们就不知道原作者在说些什么。
6.”达”就是通顺。“达”不仅要语法正确,最重要的是要看语感。凡是符合中国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中文;同样,凡是符合说英语的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英文。(如译文过分拘泥于原文就不会达到“达”的要求。)
7.”雅”即是“美”。翻译中对“雅”的追求就应表现为努力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来表现原文的风格。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把翻译标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之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但为叫起来方便起见,就以极典雅的“信、达、雅”三字包括这三方面,也无不可。但是我们须记得所以求“信达雅”的道理,却不是如是的简单。我们必须记得这包括的就是:第一,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第二,译者对译文方面的问题,第三,是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以译者所负的责任言,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对读者译文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林语堂在继承严复翻译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首先,林氏对于严氏的“信”有新的发展,认为“忠实”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指出绝对忠实之不可能。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及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绝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替“雅”,理由是“雅”包容的面太窄。
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他提出共有四义:
。“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字义了解的确是句义了解的根基,但是所谓字义,不能看做死的,固定的,分立的,须当做活的,有连贯的,不可强为分裂的东西。”
。“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的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
。
通顺的标准须做到两点:
。“译者必将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的体会出来,吸收心中,然后将此全句意义依译语语法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