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把握.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把握.doc

上传人:夜无眠 2018/11/23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把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把握
林润生
保留语文工具性的基本属性,但要求上有所变化
语文的工具性基本范畴有多大,以往几个版本的大纲都说是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本范畴不变,但要求有了新变化。
。增加识字数量,小学从2500字增加到3000字,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从3000字增加到3500字。识字量增加了,才能尽可能减少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字阻碍,充分发挥语文工具的作用。
。明确提出增加积累,培养语感的要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能力要求的变化,既符合汉语特点,又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的要求。有较好的语感,阅读速度就能大大提高。
。降低认识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语言表达要求。明确提出学生****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作要求的调整,体现了对****作教学规律的再认识,以往作文教学要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重点的提法实际是漠视了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规律。
。不是一般的听话说话能力,而是“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要求有了提高,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上述要求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工具的作用。
(二) 扩大了工具性的内涵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是母语教育。因此,它的工具性就有了特殊的内涵。
一是掌握工具性过程中要体现人文性。即掌握母语这一工具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新内涵,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工具性的文化内涵,在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母语学****时间不限,空间不限,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三是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学语文知识为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语言是思想的处衣,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发展语言能力,必须使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包括“发展思维的能力”, 包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体“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文则是“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同时,语言思维品质也得到培养。
(三) 拓宽掌握语文工具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途径的拓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语文学****的载体,主要指课本,自读课本,课外读物,至多包括影视资料。这忽视了母语学****的特殊性,其实,母语学****的载体是无处不在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列举的资源达到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真是对有心人来说处处是语文。
、生活化。母语的学****不同于外国语学****不是以知识的学****为主,而是以读书技能的练****和接受文化的熏陶为主。因此,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