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冯老认为本病的形成,一为素体脾虚,饮食不慎,水湿内停,日久郁而化热,湿热内蕴,二为过食肥甘,伤及脾胃,酿成湿热,湿热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痛风。湿热粘滞,留恋难解,故而病势缠绵。脾为水湿运化之枢纽,脾为湿困,津液敷布失调,肺肾气化失司。加之病人往往长期服用秋水肌碱等西药,脾肾受损,致肺脾肾同病。一旦肺脾肾气化功能失常,水湿转化输布障碍,湿浊清除更难,致使正虚邪恋,脾肾亏虚,湿热不去,故而病情日重,恶性循环往复。
(2)治疗经验:冯老认为:本病的治疗要立足病机,详察病期,分清正虚邪实孰轻孰重,从而合理调配清热利湿和补益肺脾肾之品。一般治疗为:注重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控制总热卡,防止过胖。减少高嘌呤物质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豆腐、酵母、沙丁鱼等。禁酒。鼓励多饮水以利尿酸的排泄。
辨证分期治疗:①急性期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屈伸不利,好发于下肢负重关节,尤以第一趾关节和趾间关节居多。常有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基本方:姜黄、苍术、木通、海桐皮、萆薢各10克,防已、海金沙、桑枝、黄柏、牛膝各15克,五加皮50克,前仁30克。热甚加忍冬藤、红藤各30克;湿盛,加大苍术、萆薢用量;痛甚加蜈蚣2条,全虫10克,或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乳香、没药等。此期用药特点为:以清热利湿为主,注重对湿热的分解,给湿邪以出路。五加皮量须大,认为其辛能散,苦能燥,且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在急性期中尤其注意分辨新发痛风和慢性反复发作治疗上的不同。后者虽有关节的红肿热痛,但已有肺脾肾功能的受损。此时一定要详察病情,不可一见红肿就清热,而须注意扶正,顾护脾肾。②缓解期的治疗:此期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缓解,伴或不伴功能障碍或关节畸形。常有肢软乏力,纳差,腰膝酸软。舌淡或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滑。进入缓解期,病势趋于平缓,此时有充分时间对患者机体气化功能失调进行调理,标本同治。在急性期清热除湿用药的基础上配用补益肺脾肾之品,从而打破代谢紊乱的恶性循环状态。伴乏力、肢软、气短、纳差等肺脾亏虚病状者,加用黄芪100克,党参30克,沙参20克;有腰膝酸软、夜尿多等肾虚病状者,加用杜仲、狗脊各30克,认为此二药既能补肾,又能除湿,相得益彰。病程日久者,症见怕冷,关节疼痛遇冷更甚,局部皮肤红肿不甚者,表明患者已有阳损存在,须使用温阳通络之品,常喜套用当归四逆散加减化裁。对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急性期后仍有关节固定疼痛,夜间更甚者,注意使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之品,常配用川芎30克,乳香、没药、白芥子、僵蚕、全虫各10克,蜈蚣2条。③辨证辨病相结合:西医认为本病形成系嘌呤代谢紊乱,致尿酸在体内堆积,从而造成痛风性组织学改变。老师治疗本病,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常选用可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淫羊霍、土茯苓、秦皮、车前草、苡仁、泽泻、萆薢、地龙等。现代药理证实:山慈姑含有秋水仙碱样物质可以缓解痛风的发作症状,故而常常选用。通过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高了治疗效果。④对兼病的治疗:痛风为内分泌代谢性疾患,在患痛风的同时常伴有其它的代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冯老在治疗痛风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兼病的治疗。血脂高者,配用山楂30克,泽泻、姜黄各15克;血压高者,配用草决明、葛根各30克,牛膝15克;糖尿病者,配用淮山15克,苍术10克,黄芪、玄参、花粉、葛根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