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原电池教学设计表.doc

格式:doc   大小:148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原电池教学设计表.doc

上传人:hdv678 2019/1/5 文件大小:1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原电池教学设计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原电池教学设计表
下文是关于原电池教学设计表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原电池教学设计表(一)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表)
云南师范大学第二届研究生课堂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方案
选题类别: 选手类别: 参赛题目: 姓名: 专业: 所在学院: 年级: 指导教师:
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制
2014年10月
自然科学非教师教育类探索发现--揭秘原电池
化学工程化工学院
填表说明
一、选题类别系指“人文社科”类与“自然科学”类; 二、选手类别系指“教师教育类”与“非教师教育类”; 三、“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应包括对教材内容、学生基础等的分析,阐明教学设计的重点及基本思路;
四、“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含课堂时间分配)、教学设计特色等;
五、学院初赛时,本表须由指导教师签字;学校决赛时,本表须由指导教师及学院主管领导同时签字;
六、打字请一律使用小四号宋体。表格不够可加页。【原电池教学设计表】原电池教学设计表(二)
人教选修4《原电池》教学设计
2013年邵阳市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素养大赛教学设计评比
《原电池》教学设计
模块: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课题: 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授课人: 李峰屹(绥宁县第二中学)
时间: 2013年12月16日
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
《原电池》教学设计
绥宁县第二中学李峰屹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以铜锌单液电池模型为载体,简单介绍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以双液电池模型为载体,深化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随之,第二节《化学电源》则在此基础上介绍实用化学电池及其工作原理。因此,本节课在教材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单液电池模型到双液电池模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层次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突破认识的局限性,完成对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的认知跨越。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完整的认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原电池教学设计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桔子电池实验活动体验建构原电池模型的过程;通过Zn-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电池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的关键作用;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建构,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发生(分池、分液) 2、教学策略设计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与模型建构相结合:【原电池教学设计表】
3、教学用品:
多媒体电脑及投影设备、灵敏电流计、导线、原电池容器两个、铜丝、铝线、铜片、锌片、盐桥、培养皿、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氯化钠溶液、桔子、滤纸、吸管若干(仪器药品按4名学生一组准备)。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原电池教学设计表(三)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赣南师范学院化学本科班 090900056
沈秋燕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原电池融合了以下几个内容:
原电池是高中化学电化学的开始,里面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综合性较强,与后面的
电解池做好铺垫,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原电池教学设计表(四)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人教版高二年级必修加选修第四章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