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者:闸西龙潭小学葛德萍转贴自:闸西龙潭小学点击数:334闸西龙潭小学葛德萍教材解读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4、教学课时安排:两教时教学过程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说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二、朗读、交流、感悟。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知识丰富的陶行知。从陶先生的问话和介绍中了解蜻蜓的知识。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的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蜻蜓是益虫)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神奇的尾巴) “指着它的尾巴说……”,“它的眼睛……”(奇特的眼睛)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你们还知道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书上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事实果真如此吗? ▲慈爱和蔼的陶行知。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