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doc

格式:doc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doc

上传人:799474576 2013/9/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目录
探索与实践……………………………………….. ..3
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 3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5
关于高职院校品牌化建设途径的探析…………………………………………………...…9
教学研究………………………………………..….12
课程的有效性: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12
学校管理……………………………………..…….17
基于高校生源减少的视角谈高职院校功能完善的策略……………………………….....17
略论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管理…………………………………………………………..…...20
招生就业………………………………………...…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研究………………………………………..….22
高职“通用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25
高职要闻…………………………………………...28
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会议在杭召开……………………………………………………..28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是全球共性问题………………………………………………..……28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举行中国专题圆桌会议29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实施……………………………………...30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召开……………………………………...30
索引…………………………………………………31
* 探索与实践
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
崔岩,黎炜,刘向红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本文描述了订单培养的条件与特征及其在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中的重要作用,从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实施“订单培养”的具体措施,并对高职教育与产业有效对接进行了系统思考,期望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订单培养;高职教育;产业;对接
【作者简介】:崔岩(1958—),男,陕西杨凌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人民政府特邀督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黎炜(1967—)男,陕西长武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高职科研管理工作。刘向红(1967—)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理论研究工作。
【原文出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85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此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DJA110293)阶段性教学成果。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依托行业企业,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共同建立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 已经成为当前发展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订单培养”的条件与特征
1.“订单培养”的条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 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是校企合作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订单”,是企业从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出发,从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方案的制订、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教学任务的承担等方面全方位介入高职教育的始终, 实现产学深度合作。
2.“订单培养”的“十大”特征
订单培养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有效沟通“入口”(招生)与“出口”(就业),从而以“出口”带动“入口”,具有十大显著特征:一是校企合作的规范性,订单是一种以契约形式固定下来的合同关系,它要求校企双方明确各方责、权、利,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二是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互补,达到“产销链接”,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无缝”对接。三是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围绕订单建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人才培养计划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 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四是专业设置的市场性: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 培养的学生能迅速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五是课程开发的职业性:订单是课程开发的依据,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六是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 创新教育模式,实行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