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乡镇双联工作汇报材料巉口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展情况汇报巉口镇位于定西市区以北19公里处,距省城兰州79公里。总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耕地万亩,退耕还林万亩。辖18个村122个村民小组、6706户28990人,农业人口万人。全镇共有贫困村7个,特困户376户。目前,联村联户单位协调各类项目资金1267万余元,其中:已帮扶项目27项745万元,在建项目10项万元,争取项目1项38万元。“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全镇紧紧围绕“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任务,立足镇情,突出创新,着力在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上下功夫,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为贫困村落实“八个全覆盖”、做好“五件实事”已全面开展,确保行动开展有声势、有特色、有活力、有实效。一、强化组织领导,打造第一工程,力求行动有声势镇上把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干部能力锻造、政府形象提升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工程,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营造良好氛围,确保了行动健康有序开展。全区动员会议之后,我镇及时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任组长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双联”行动实绩档案,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联系单位提供了住所和协调联系便民服务室。同时,采取以会代训、悬挂横幅、制作宣传牌、板报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行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召开各类专题会议80多场次,悬挂横幅25条,制作大型喷绘宣传牌20块,书写板报95期,发放宣传资料万多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在全镇形成了干群积极行动,镇村纵向联动,各级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横向互动的良好工作局面,做到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创新实践载体,搭建第一平台,力求行动有特色全镇按照“坚持工业立镇战略,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打造西部文化名镇,构建富庶和谐巉口”的总体思路,结合镇情实际,反复酝酿讨论,创新实践载体,突出实践特色,着力打造行动开展第一平台。一是对贫困村落实好“五个一”。即理清一个发展思路、制定一套帮扶计划、协调一批项目资金、扶持一个龙头产业、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二是对贫困户做到“五进五帮”。即党员干部进帮扶户、帮助找准发展路子,信息服务进帮扶户、帮助确定致富项目,科技培训进帮扶户、帮助提升致富本领,利民实事进帮扶户、帮助办理急需实事,文明新风进帮扶户、帮助争创星级农户。三是对联户干部落实“五个一线”工作法。即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惠民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好事实事在一线办结,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要求干部能够下得去、蹲得住、走得勤、说得来、想得实、做得好。通过创新行动载体和分类指导,进一步明确了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的工作职责,靠实了工作责任,确保目标看得见、工作好开展和任务能落实。三、发挥服务功能,履行第一责任,力求行动有活力全镇把改善民生作为行动开展的第一责任,充分发挥镇党委的协调服务职能,积极与各级联系单位衔接汇报,沟通信息、整合资源,为联系单位和联户干部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为了确保全镇特困户达到全覆盖,我镇于4月下旬召开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企业在行动”动员大会,发动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确保所有特困户都能够得到联系帮扶。全镇共有273名干部联系特困户359户,其中43位人大代表联系特困户46户,16家企业联系非贫困村5个、特困户55户。各级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从群众最关心的住房、行路、吃水、用电、看病、就业等现实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广泛收集生产生活需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求智于民。目前,各级联系干部进村入户8500人,召开以种养业为主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会25场2200多人;共捐赠米、面、油和农膜、良种、化肥、书籍等生产生活资料14项折合现金68万余元;帮建道路、妇联贷款、马铃薯储藏库等各类项目26个,总投资1212万元。通过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服务职能,激发了“双联”行动活力,切实做到了在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为民不扰民。四、科学制定规划,落实第一要务,力求行(来自:写论文网:乡镇双联工作汇报材料)动有实效全镇把促进发展作为“双联”行动取得实效的根本措施,协调各级单位搭建联系平台,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联系计划和帮扶措施,为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通过镇党委认真服务、多方联系、积极衔接,各联系单位结合贫困村发展现状,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特困户等多种形式,发放征求意见表3万多份,征求到产业培育、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700多条,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联系计划27个。按照联系计划,省人大为龙滩村帮扶地膜20吨,确定投资20万元培育大型养殖户4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