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天坛建筑材料天坛(概况部分)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坛建筑群举行,冬至祭天在圜丘坛建筑群举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654次。 199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是: ⒈天坛是建筑景观的杰作,它简洁生动地表达了曾对一个伟大文明进步产生过伟大影响的宇宙观; ⒉天坛具有象征寓意的规划设计对远东许多国家的建筑和规划产生过深远的影响;⒊中国封建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天坛的规划设计思想,体现了它的合理性。祭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但凝结了古代匠师智慧和血汗的神坛将作为世界遗产永久保护传世,。天坛是怎么建成的呢?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在营建北京宫城的同时,遵照祖制在北京正阳门外正南5里偏东的位置(丙位)建了天地坛。天地坛于永乐十八年竣工,永乐十九年正月甲戌日在南郊大祀天地。刚建成的时候,这组建筑为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坛。天地坛坛墙周围九里三十步,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所以人们称它为天地墙。坛内的主要建筑有长方形的大祀殿,还有斋宫、神乐署等。在后来的100多年的时间里,有9位明朝的皇帝在天地坛合祀天地。明世宗朱厚熜热衷于礼制改革,恢复古制,对许多制度做更定,在嘉靖九年(1530)五月下诏,将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建圜丘于南郊,名天坛;建方方泽于北郊,名地坛;又在东郊建朝日坛,以祭日;在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天坛由此得名,此后大祀殿废止不用。嘉靖十七年,奸相严嵩投明世宗所好,主持设计了新的大祀殿其规制改为圆形,外柱12根,中柱12根,再中龙井柱四根;圆顶3层,上层覆盖青(蓝)瓦,中层覆盖黄瓦,下层覆盖绿瓦,顶中间安放宝顶;殿台三层,前后三出陛,东西一出陛,都用石栏,设计得十分精美,朱厚熜对这个设计很满意,决定在大祀殿原址建新殿。嘉靖二十二年动工,嘉靖二十四年新殿建成,改名为大享殿,专门用以行大享礼。到清朝时,清高宗弘历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乾隆八年改建斋宫。乾隆十二年又改造天坛内外坛墙,铲去浮土,包上城砖。完成后墙高一丈多,上面包城砖两进,下面包城砖三进,厚实坚固。乾隆十四年时扩建圜丘,全部用房山的艾叶青石,朴素淡雅。乾隆十六年又改大享殿为祈年殿,把原三色琉璃瓦都改成蓝色以象征天。乾隆十七年改建皇穹宇,将重檐殿顶改为单檐,殿内地面用青石,殿外地面及围墙用临清砖。乾隆十九年在天坛的西侧外墙的南侧辟圜丘坛门。两坛两门,规制更严谨。我们今天看见的天坛就是乾隆时期留下的风貌。 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祭天制度废止,清廷撤走了配祀祖先的牌位,1918年元旦,天坛正式对外开放。现在天坛祈年殿已经成为北京的象征,以古代祭祀建筑群闻名于世,天坛还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园林景观。占地273万平方米,其中绿地占163公顷,100年以上的古柏3600株。天坛南部为圜丘坛,北部为祈谷坛,各成体系。由海墁大道相连,又有内坛、外坛之分,其间分布附属建筑,可以用“一三五七九”这样一组数字概括: 一条中轴线:是指连接圜丘、祈谷两坛的南北轴线。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天坛里最主要的建筑,由南到北分别是:昭亨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三道坛墙:是指内坛墙、外坛墙及内坛中分隔圜丘坛和祈谷坛之间的东西走向的隔墙。五组主要建筑:分别为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群。七星石:位于祈谷坛东侧,长廊东端的七星石。九座坛门:指原天坛的九座坛门,外坛墙2座,西侧北面祈谷坛门及南面的圜丘坛门。圜丘坛周围4座,分别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3座:分别为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我们面前这组下坛上殿的建筑是祈谷坛和祈年殿。祈谷坛是三层汉白玉圆坛,围以汉白玉石栏板,南北两面各三出陛,东西两侧各一出陛,。祈年殿的“祈”为祈祷,“年”为谷子成熟之意,意为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收。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地方,仿明堂建筑,殿高32米,呈圆形,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上为鎏金宝顶,天青色琉璃瓦象征“天”。祈年殿为大木架构,全靠榫卯穿插组装而成,为整体框架结构,抗震能力极强。祈年殿有28根落地柱支撑,形成内中外三个环柱网。大殿内圈有四根通天柱,又称龙井柱,是一年有四季的象征。中圈金柱十二根分割的12个位置,代表一年12个月,12根金柱的柱位加上柱间隔成的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檐柱十二根,分隔的12的空间,代表一天12时辰。祈年殿内中间有一圆形高石台,是祈谷大典时安放皇天上帝神版的地方。东西两侧石台,是安放清代列祖列宗神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