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送别组诗.doc

格式:doc   大小:4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送别组诗.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9/3/1 文件大小: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送别组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这里的组诗只是一组诗的意思,并不是文学上所说的组诗体裁。这个案例至少设计于十年前,是2005年,孙老师的组诗选取了《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这四首。虽然他们都是出自唐代诗人之手,都以“送别”为话题,但是四首诗在情境、内容和情感等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赠汪伦》是一曲李白汪伦友谊的赞歌,诗风***浪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多了一些绵长与悠远,比起李汪的情意,更显深情;《别董大》则一改离别诗的悲切惜别情调,豁达豪爽地劝慰朋友,体现出挚友豪放洒脱的情怀;《渭城曲》则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质朴而优美。孙老师看似洋洋洒洒的课堂布阵,却始终驾驭着一条感情的红线,这四首诗分别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但皆以“情”送。以“情”为线,串“歌”、“目”、“话”、“酒”四珠,以“送”贯穿,以情凝聚,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可谓佳境。观摩过很多的主题教学,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或明或暗的“线”,或曰“主题”。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止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孙老师的课堂引领学生感受“送别之情”,汲取中国古代诗文精华,其用意可谓深远。而当孙老师希望学生对即将分别的老师说几句话时,孩子们分明已经将课堂所感悟的送别情意演绎成为生活情感的一部分,“孙老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时君!”“孙老师,我相信我们有缘会再相见!”“孙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老师送我情!”孙老师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主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  孙双金师:(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生答学过)(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一组诗歌。师:(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一首诗,今天啊,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答有)我们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赠汪伦)请大家自读这首诗,自己尝试解释它。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各自投入地读,然后各自尝试解释诗句。)师:谁来试一试?我最喜欢自信、勇敢的学生。生: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桃花潭的水啊,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师:(高兴地)你真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谁再来试试。生:(小手举成一片,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点了一位同学)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相送。桃花潭的水啊,你即使有千尺深,也抵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呀!师: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学****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呢?生:“踏歌声”是什么意思?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师: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想念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