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卢卡奇人学思想评论乔治·卢卡奇作为共产党理论家,在20世纪初期世界风云多变、人类命运多并的岁月里,以“正统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索和探析人的问题,批判资本主义,寻求人的解放,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见解。他针对马克思主义阵营内外庸俗化的氛围,坚持总体辩证法,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和辩证法对研究人学问题的重要意义,指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决定作用和高扬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始终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宿命论与意志主义、主体与客体、必然性与偶然性诸方面看作是一个总体,并认为一切人学问题只有纳人到总体性的范畴中才会找到解决的出路。诸如此类的见解,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启迪。但是,卢卡其的理论是精华和糟粕并存,成就和失足兼有。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贡献与失误“物化”是卢卡奇早期理论探讨的中心话语,也是他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思想武器。作为当代“异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卢卡奇的物化(异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的揭示,是人的问题的存在论。因此,分析评价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在异化问题消除思想混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从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中看其理论失误之处卢卡奇是从《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里推导出物化概念的,同时,作为西梅尔的学生,他也吸取了西梅尔的异化劳动思想。因此,卢卡奇从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物化。由此可见,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论述,比较接近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他猜测到了工人的异化活动,从而抓住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核心,这反映出卢卡奇理论的高度预见性和他非凡的理论才能。但是,由于卢卡奇的物化是从概念中推演出来的,它并不完全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他的物化理论还有较大的缺陷,表现如下:第一,卢卡奇没有注意物化、对象化、异化等概念在涵义上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而是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它们,从而导致了理论上的某些混乱。卢卡奇在物化、对象化、异化这三个概念问题上是比较模糊的,由于他并不了解三者的区别,而认为三者的意义是相等的,所以他的大部分“物化”,实际上就是指“异化”,因为他客观上是在异化的意义上使用物化概念并对资本主义进行认识的。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与卢卡奇的看法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把对象化与异化严格区分开来,在他看来,异化是指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而对象化则是指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中,是劳动的对象化。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象化才会成为异化,并非一切对象化都是异化,他反对把“一切现实的关系和现实的个人都预先宣布为异化的”,反对“把这些关系和个人都变成关于异化的完全抽象的词句”,而将异化看作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反对将它等同于对象化,反对将它普遍化和绝对化,而卢卡奇的物化显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第二,卢卡奇将物化理论人本主义化。卢卡奇有时不是把异化理解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是抽象地看成了根源于人的本质的普遍情况,把资本主义描述为异化或异化了的世界,从而把无产阶级的任务规定为在获得自觉的阶级意识基础上的扬弃物化。卢卡奇本人在“新版序言”中承认,异化成了那种旨在探讨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的状况的文化批判的中心问题,而这种情况把“一种社会批判升华为纯粹的哲学问题,即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异化转变为一种永恒的‘人类状况’”,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