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慢性乙型肝炎.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慢性乙型肝炎.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9/3/10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慢性乙型肝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胃黏膜;门脉高压性胃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者胃黏膜病变发生率较高,病变呈多样性,病变组织细胞内可检测出乙肝病毒HBsAg、HBcAg、HBVDNA〔1,2〕。本文就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发病特点以及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1HBV感染者胃黏膜病变发生率在我国人群中HBV感染率达10%~15%,患者除了有肝区不适外,往往还伴有胃胀、胃痛、泛酸、嗳气等症状。由于胃镜的广泛使用,慢性肝病的胃黏膜病变引起普遍关注。李佳等〔3〕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病变在慢性肝病中普遍存在,肝损害越重,胃黏膜病变发生率越高,损害程度越重,提示慢性肝病的肝损害与胃黏膜病变程度之间存在平行关系。甘天福〔4〕等对乙肝患者胃镜检查,%。 2HBV感染时胃黏膜病变的表现有研究显示,HBV感染时胃肠黏膜病变好发部位为:胃窦、十二指肠球部、胃体、胃底、幽门。病变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溃疡病、萎缩性胃炎,同一病例可以同时存在2种以上不同的病变〔5〕。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者的胃镜发现胃底静脉曲张、食管炎、门脉高压性胃病、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6〕。急性肝炎时胃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花斑和充血,慢性肝炎患者胃黏膜病变胃镜下表现有黏膜花斑、充血,糜烂、出血渗血和溃疡病变增多。肝硬化患者中不仅胃黏膜病变发生率升高,且在形态病理改变上有特征性。Viggiano等将其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PHG),按病变轻重分型为三型,轻型:胃镜下呈细小粉红色斑点状,或“猩红热”疹样,黏膜皱壁浅表性红斑,呈条纹状;花斑型:黏膜面水肿,红斑呈细的网状分格,为蛇皮样或马赛克征;重型:出现不连续的樱桃红斑,弥漫性出血性胃炎〔7〕。马赛克征、樱桃红点(斑)、瘀点(斑)、胃黏膜糜烂是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常见的和最具特征性的内镜表现,多位于胃的近端,马赛克征是最基本的内镜表现,马赛克征、瘀点(斑)和胃黏膜糜烂的组合较常见,胃黏膜糜烂和樱桃红点(斑)这一组合预示胃黏膜病变较重〔8〕。肝硬化胃黏膜病理改变主要为胃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及少量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病人伴杯状细胞或上皮细胞化生,局部黏膜萎缩,黏膜肌肥厚。有研究者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分别进行肝组织和胃黏膜病理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的程度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程度一致,中重度胃黏膜病变主要发生在慢活肝和肝硬化患者〔9〕。 3慢性乙型肝炎胃黏膜病变机制 、肠、胆囊均存在内源性神经支配,包括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内源性神经在消化道运动、分泌、吸收功能的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人体出现肝脏炎症或损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和迷走神经抑制可以造成消化道功能的普遍抑制,分泌、吸收减少,运动减弱。 、***能和嘌呤能受体,这些体液中的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具有很强的胃肠道功能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肠激素在慢性肝炎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