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非比寻常看泉州.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非比寻常看泉州.doc

上传人:sftnqws018 2015/10/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非比寻常看泉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非比寻常看泉州
能够与北京、苏州、西安、杭州等同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量古船、石碑、石塔、陶瓷遗址和伊斯兰教圣墓,共同见证了千年海港的繁华往昔;清净寺、关岳庙、开元寺、天后宫等仍在书写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历史;东西塔、安平桥、洛阳桥和崇武古城墙所代表的中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珍贵文物散落在古城的四面八方,同频繁的宗教活动、宗族庆典一道,构成了泉州人成长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充满温情地亲近,与之一同生活,而非又敬又畏地把它供奉起来,这是泉州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或许基于同样的心理,泉州人无比注重宗族传统、眷念家乡,却又并不安土重迁,反而成为中国最大的侨乡。
历史无需供奉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名僧辈出,宝物众多,如唐代的甘露戒坛、五代僧人书写的大藏经、宋代的宝箧印经式石塔、仁寿塔上的男性观音和猴行者浮雕,都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宝贵文物,有些为世上仅存。而在泉州人眼中,开元寺像公园一样,是个休闲、散心的好去处,一天可能去上好几趟,一些家务琐事如孩子升学、家人病痛,也要跑到这里跟法师们说唠说唠。这座古朴的寺庙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情形在泉州十分常见,无论是行走在承天寺、天后宫这些千年古刹里,还是攀爬在清源山上、流连于闽台缘博物馆中,总感觉本地人比游客还多。人们彼此打着招呼,仿佛是在巷口相遇一般。
与此相映照的是,泉州人在修建文物的时候似乎不喜欢采取“隔离”的办法。在千年古寺里,不会有铁栅栏挡在人与文物中间,不会有“请勿触摸”的牌子,你大可去摩挲塔上的浮雕、拥抱宋元年间的柱子,或者坐在数百年菩提树的根茎上,回味六祖慧能的偈子……2001年,城南的天后路在拓宽时发现了南宋时期德济门的遗址,泉州人把它原地保存,如今成了孩子们每天傍晚踢球玩乐的地方。
对泉州人来说,历史似乎并不需要用敬畏之心供奉起来,就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好了。这也可以解释泉州诸多建筑的混搭风格,比如开元寺,殿前殿后有许多印度教的遗物,可能是古时某次修复寺庙(),发现缺少材料了,有人便提议把同样坍塌了的湿婆神庙拆了搬过来,物尽其用:还能成双成对的柱子立在大殿后面的回廊上,有图案的搁在中间,显得美观些;这门楣石还能用,安在大雄宝殿顶上;至于那些有狮身人面像的石头,方方正正的,就拿到前面筑坛吧……
带着传统搬家
史料记载,泉州人大半是中原移民的后裔。自晋朝永嘉之乱起,“士大夫多携家避难”,数次迁入福建,并经闽江进入闽南地区。然而,福建山多地少,泉州的人地矛盾尤为突出,人们于是沿着海岸线继续迁徙,走向潮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乃至更远的南洋。跟随这些漂泊脚步的,是记载着祖先故地、支系成员及重大活动的族谱。如今,泉州是我国四大侨乡之一,族人遍布东南亚、北美、澳洲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每年都有不少华侨和港台同胞回乡寻祖,泉州人也时常到河南、山西一带寻根。
泉州寺庙多,宗祠更多,往往一条街附近便有好几家。吴氏大宗祠位于百源路附近,红墙黛瓦、檐角高翘,如同一座颇有来头的古寺。宗祠里悬挂着许多牌匾,最醒目的是大殿正上方的“状元宰相”匾——这里原是明朝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的府第,因吴龙征曾官居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把府第命名为“东观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