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试论道家道教清静无为的自然生存状态.docx

格式:docx   大小:3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试论道家道教清静无为的自然生存状态.docx

上传人:资料分享 2019/4/11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试论道家道教清静无为的自然生存状态.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试论道家道教清静无为的自然生存状态摘要:在道教及其生态思想的很多经书中,对于“道”的阐释都是直接吸收道家哲学思想而来,在面对宇宙生态这一类问题时,道教认为天地之道,据精神自然而行,虚无空廓、清静无为的状态是宇宙的本原,是最为自然不过的生态境界。关键词:道教;生态思想;清静无为;自然生存状态道教及其思想以《道德经》为圣典,坚信一切修道养寿、出凡入圣的思想与方法,都蕴涵在其中。将哲学思想与人的心性结合在一起,与修持结合在一起。以哲理指导修持、指引修持,也就是推崇智慧升玄。信道者从而能从圣典中得到指导,进而深悟“清静无为”的思想观点。在道教及其思想那些纷繁复杂的醮祭仪式的背后,是对得道更深层面的理解:体道合道,悟玄而升玄,则既不必幻求***飞升,也不必苦炼丹砂;既不必去寻觅灵芝仙药,也不必去海上求仙。认为真一妙术,发自内心;寻求仙经,不必外求,内修心性,遣欲澄心。心安无为,神即无扰,常清常静、与真道会,是指出得道。这是求精神超脱,悟玄证道者的信念。1道家生态哲学和道教生态思想的渊源《太上老君内观经》认为:“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推崇心也。因此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则与道冥合矣。《坐忘论》认为:“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神至圣,孰不由此乎?”虔诚相信修道以《道德经》为圭桌,体道修性,可以悟玄证道的道教门信徒,属于知识分子的比较多。道教经典《老君清净心经》体现此派信仰最为显着,如认为:“湛然常寂,寂无其寂,俱了无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静矣。心既自静,神即无扰。神既无扰,常清静矣。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可见,这里也就是认为,实现这样的生态境界也就是得道,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在道教的日常修持中,看到很多清虚守一、坐忘主静修行方法的原因。而道教及其生态的“道”是从道家生态的“道”中一脉相承而来的。在道教及其生态思想中,作为教理枢要、最为高信仰的道,是无名无形,无为而无不为,为造化天地万物的本始、本根,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最为终依据。在《太平经》中称道为“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老子想尔注》则认为:“万物含道精”,而唐初道士成玄英在《老子义疏》中写道:夫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渺无端,杳冥无对。至幽扉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今古不移,此之指出道者也。从这些叙述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生态哲学和道教及其生态思想的渊源。2道家道教生态思想的起源“道”这个概念是由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提出的,它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们民族对宇宙本源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在很久以前,当人们仰望苍穹,俯视大地的时候,人们对于他们身旁的这个世界生成无数的疑问,人们经过蒙昧时期的成长,在逐渐清醒起来的视野中,开始用理性对自然、社会、人类进行重新审视和沉思。在东方,也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正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当时,中国长江流域楚文化圈内的哲人老子正沉浸在玄微的冥想中,思索出了一种超越感觉、超越经验、超越具体事物的东西,用它来解释整宇宙、社会、人类的起源与本质。老子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