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信贷征信授权合规性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信贷征信授权合规性研究.docx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9/4/13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信贷征信授权合规性研究.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与传统贷款业务征信授权所需的现场身份核实和纸质授权不同,互联网信贷通过互联网渠道以电子签名的方式线上完成客户身份识别、信用信息查询和数据报送的授权。但由于当前各机构线上授权机制欠完善,存在着电子授权法律效力不足、客户身份真实性难以认定、授权内容和用途约定不明确、信息主体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容易导致违规查询、冒名贷款和征信投诉等风险。应通过完善电子授权流程及技术规范、加强客户身份真实性审核、规范电子授权合同内容、强化征信监管执法、加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措施,促进互联网信贷和征信授权依法依规衔接,确保征信授权的真实性和规范性,依法保障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关键词互联网信贷;征信授权;信用信息;征信监管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民营银行等互联网放贷机构陆续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17年末,已有1214家小额贷款公司、17家消费金融公司、8家民营银行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等传统接入机构也纷纷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信贷业务,成立直销银行部,推出线上信贷产品。相比于传统信贷业务,互联网信贷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大数据信息和风险模型,大幅提升信贷风控水平和审批效率,有效突破了传统信贷业务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客户短、小、频、急的信贷需求。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中国互联网信贷余额约221万亿元,同比增长637。与此同时,互联网信贷信用报告查询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为例,截至2017年末其授信客户超过340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倍,累计向1200万人在线发放贷款,信用报告的年查询量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50。与传统信贷征信授权所需的现场身份核实不同,放贷机构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客户对数据报送和征信报告查询的授权,只需客户在线填写身份信息、勾选电子授权书等,便可线上完成客户授权真实性审核,进而查询和报送客户信用信息。但互联网信贷线上征信授权的方式往往因缺乏有效的身份验证,而存在大量顶替或冒名办理业务的风险。同时,互联网放贷机构通过线上电子签名的方式获取客户征信查询授权的法律效力也有待商榷,使得在信息主体否认授权查询的情况下,难以认定查询机构提供的授权查询资料的真实性,对是否本人真实授权无法提供有力证明。因此,如何规范互联网信贷征信查询授权,确保征信查询授权的真实性,依法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是当前征信监管面临的迫切任务。二、互联网信贷征信授权的主要做法目前开展互联网信贷业务的主要有网络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在本质上,征信电子授权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将纸质授权转化为电子形式,借助电子签名等身份识别技术获取客户授权,再通过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客户的信用信息。其核心是电子签名及其他新型身份识别技术,应用场景不同,身份识别技术安全等级也不同[1]。在具体操作上,各类机构征信电子授权流程大同小异,其主要利用用户绑定的银行卡、电话号码等信息识别客户,再由信息主体在线勾选同意查询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选项,输入密码验证后签订电子征信授权书,授权查询客户信用信息。在具体的网络客户身份识别技术上,不同机构由于自身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的差异,使用的技术和方法不同,识别效果和安全等级也不一样。三、互联网信贷征信授权存在的问题一征信授权模式法律效力有待商榷。互联网信贷主要通过在线签订电子合同取得征信业务授权。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须取得信息主体的书面同意,我国《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由此可见,通过电子合同取得征信授权与通过纸质合同取得征信授权同属书面授权。因此,通过签订电子合同取得征信业务授权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关键是看征信电子授权的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根据我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并规定了可靠电子签名所应具备的条件。即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为签名人专有和控制,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但目前由于征信授权机制和电子签名技术的不完善等原因,仍有很多机构难以达到可靠电子签名应具备的条件,征信电子授权的法律效力有待商榷。二客户身份真实性难以有效识别。与传统贷款面签相比,互联网信贷作为线上贷款方式更易发生身份不实、张冠李戴、冒名贷款、网络欺诈等风险。目前互联网信贷机构在对客户身份识别上,主要采用银行卡认证、手机号实名认证、密码认证等手段,以及少部分机构采用身份证拍照上传、人脸识别技术对客户身份进行真实性审核。但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出借身份证等原因,以上措施仍然存在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