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产阶级调查报告篇一: 篇一:中国中产阶级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主持人:中产阶级,也就是西方所说的middle-class,在今天的中国可能已经成为了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就曾经说过,美国佬天生就是中产阶级。而19世纪诗人惠特曼也曾经说过,中产阶级是任何社区当中最有价值的阶级。而在当今的中国,中产阶级应该如何地去定义?中国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中产阶级?如果出现了,它又是由哪些人来构成的?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晓虹先生。那下面我们就用掌声欢迎周晓虹先生给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有请。周晓虹: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各位同学。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到《世纪大讲堂》上来讲这样的一个话题。我会讲四个方面的内容。我要讲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中国现在到底有没有中产阶级?实际上,在中国一直有人在做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研究,比如最早是在20XX年,社科院的陆学艺教授就在一个《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他们研究发现中国现在有8000万中产阶级。这是20XX年的时候,当时一推出来也是一片哗然,说中国有这么多中产阶级吗?到20XX年,国家统计局又发布了一个报告,他们没用中产阶级这个词,用的是中等收入群体,他说我国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标准是6万到30万。这个标准也引发了很大的这个争议。所以,自然地在中国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人对中国存在中产阶级持怀疑态度。我觉得之所以怀疑,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觉得跟英文的音译有关系。中产阶级在英文里头很简单,middle—class,但是大家注意,一旦翻译成中文以后,它里头就把一个“产”字给突出出来了。在英文里头,实际上如果我们直译的话,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中等阶级或者中间阶级。这个现象不仅在中国大陆,包括在东亚地区都引发过同样的问题,比如在韩国和我们国家的台湾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就是对中产阶级搞得很火,因为韩国也用汉字,但是研究发现,在新加坡,在香港,因为他们直接用英文,所以那个地方中产阶级这个词引起的混乱就小得多,在相当程度上它就能够跟profression并用,换句话说,中产阶级和专业人士,它是一个可以混同的概念。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语言习惯,我们对中产阶级的财产过于强调,因为我们已经突出了这个。另外,即使在美国,无论是中产阶级的绝对收入还是相对收入,可能也没有我们今天想的这么高。所以那个在美国研究中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米尔斯说:在美国,新中产阶级的大多数是中低层收入的群体,并且从消极的意义上说,中产阶级的转变是从有产到无产的转变。(他讲的中产阶级转变,就是从老中产阶级到新中产阶级。老中产阶级一般是有财产的,比如讲小企业主,小店主,或者是农场主,新中产阶级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白领或者专业人士。)那么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就是从财产到新的分层轴线——职业的转变,。换句话说,现在的西方对中产阶级的划分,很多人不再关心他产业的多少,往往是关心他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那么造成人们对中国当代是否存在中产阶级持怀疑态度的第二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是混淆了一个东西,混淆了一个中产阶级的群体和中产阶级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现在觉得很多人否认中国有中产阶级,他并不是对中产阶级有很好的了解,他是认为如果说中国有中产阶级,就应该整个社会都是中产阶级社会。我们这个社会中间究竟存在不存在一个中产阶级群体?我们完全可以说是存在的,只是中国社会还没有成为一个中产阶级人口占大多数的社会,即中产阶级社会。我的态度很确,我认为中国现在是出现了中产阶级群体,存在中产阶级或者中产阶层这么样一个阶层,但是中国现在离中产阶级社会还有相当的距离。那么紧接着下来就该问了:谁是中产阶级?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其实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且在20世纪的上半叶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上海等现代大都市成了中产阶级的适宜的温床。我现在有一个博士生,他就在做上海中产阶级——就是1949年前的上海中产阶级——的研究。但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旧中国的千疮百孔,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过程在1949年前实际上是充满着艰辛的,而到了1949年以后,中产阶级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为什么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毛泽东时代对阶级成份的强调,那时候你越贫困越光荣,因为当时有一个理论就说越贫困的阶级革命越坚决,因此资产阶级肯定在被打倒之列,中产阶级也处于这种位置。怎么讲呢?你起码是一个动摇的阶级,所以也处在被改造的这样一个地位。所以中产阶级在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为止,应该说中国中产阶级基本上寿终正寝了。1978年,邓小平同志重新复出以后开始倡导改革开放,所以,当前中国的中产阶级的兴起和1980年后的改革开放或社会转型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来讲,我想可能有这样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