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里根政府对苏联经济外交政策研究:1981~1988
——苏联解体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徐洪峰
2013-2-17 10:08:09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京)2007年2期
作者简介:徐洪峰,197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102)
内容提要:在冷战遏制理念支配下,里根政府20世纪80年代对苏联制定实施的经济外交政策涵盖了军事安全、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各个方面。对于里根政府采取的经济外交政策,苏联做出了某些政策回应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美国达到了利用经济杠杆损耗苏联社会经济基础的目标。但是,苏联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相对于其长期的历史积累、庞大的国家规模来讲效果有限,里根政府的对苏经济外交政策只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助推力量,而非决定性力量。在不同的问题领域,里根政府对苏联经济外交政策的效果不尽相同。里根的对苏哲学理念决定了美国对苏联经济外交政策目标的有限性,并导致其政策调整的滞后。
关键词:美苏关系经济外交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这个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对于国际政治体系变迁意义最为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发生在美国总统罗纳德
•里根当政8年之后,由此,对于里根时期美国对苏外交政策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因果联系,关键历史亲历者分别给出了不同评判①。虽然苏联解体的具体事件发生在布什任期内,但实际上,苏联解体的缓慢进程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已经悄然开始②,里根入主白宫的两届任期(1981年1月~1989年1月)是苏联解体过程逐步展开的重要时期。里根执政期间,苏联最高领导人更迭频繁,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先后入主克里姆林宫,尽管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与新思维”,给里根留下了与其前几任截然不同的积极印象③,但自始至终,里根一直是在冷战遏制理念的支配下来制定各项对苏政策,在冷战思维的大框架下部署对苏战略④,里根政府对苏联的政策基础始终没有发生实质意义的转变。
一冷战遏制理念下里根政府对苏经济外交战略:损耗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罗纳德•里根对于苏联共产主义信仰和体制有一种近乎出于“本能”的抵触⑤,他坚信美国式民主政治、自由市场经济相对于苏联集权政治、中央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在其长达8年的执政期间,里根在军事安全、经济技术和地缘政治等领域与苏联展开了全面较量。1982年年底美国经济复兴进程启动之后,里根更是将美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作为政策工具,制定了对苏经济外交的系统战略。1982年5月,里根政府通过国家安全决议指令第32号文件(NSDD32),把对苏联及其盟国施加经济压力作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5个主要支柱之一。同年11月12日,里根政府通过了《对苏联进行持久经济战》的国家安全决议指令第6号文件,确定了对苏“三位一体”的贸易战略:从信贷、技术控制和能源3个方面对苏联的经济空间进行挤压。在1988年里根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仍然将美国的经济力量、安全援助和发展援助等作为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手段
⑥。当时美国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回忆说,“我们采取了一项包括经济战在内的全面战略,用以攻击苏联的弱点。它是一场无声的战役,与盟国一道开展工作,并且要使用其他措施。”⑦里根执政时期,美国对苏经济外交战略的影响范围涵盖了军事安全、经济发展及地缘政治等各个方面。
二里根政府对苏联采取经济外交政策的可行性
在冷战遏制理念的支配下,里根当局之所以能够以经济手段为杠杆,对苏联进行全方位遏制直至损耗其社会主义体制,由几方面因素决定。首先,美国经济的复苏为里根当局对苏的经济外交政策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里根执政伊始即提出“经济复兴计划”,1982年年底,“经济复兴计划”的政策效应开始释放出来,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逐渐显现⑧。美国经济的全面复兴为本国利用经济手段作为杠杆,影响和干预对苏外交政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里根内阁多位高层顾问都具备经济专业知识背景,或者具有从事经济工作的相关经历。总统里根在尤里卡大学的专业就是经济学,国务卿舒尔茨曾担任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长(1972~1974),国防部长温伯格曾担任尼克松政府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局长(1970~1973),而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曾是尼克松政府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1973~1974)。这些内阁成员不仅对经济问题有所偏好,而且在长期相关经历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具备推行对苏经济外交政策的意愿和能力;第三,整个80年代,苏联经济日益衰退,外债高筑,国民经济接近崩溃边缘,戈尔巴乔夫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革,在硬通货、贸易、投资和技术等各方面都急需外部支持和援助,这也为美国利用经济优势影响对苏外交政策提供了可能性;第四,美国对苏经济外交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西欧盟国的一致行动及配合协调
⑨。由于安全、政治等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