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中思想政治课体现“生活逻辑”的实践研究课题介绍及教学检测导向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杨志敏高中思想政治课体现“生活逻辑”的实践研究2005年4月,省规划课题宏观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新课程——重建课堂教学的契机第一、新课程的理想与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次课程改革非常显著的特点,与以往比较起来更为突出的就是课程、教材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改革非常鲜明地提出一个思想,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本质所在,也是教育的本意,是课程与教学价值的本质回归。(一)课题背景第二、重建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 ①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来转变;二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三是由为教服务转向为学服务。②教学体系——由钢性体系向弹性开放体系转变。③价值取向——由制造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变。二、教学观的更新——。①知识数量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②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特别是要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到底获得了什么样发展。。一是教学的外在价值。——指学校的教育教学要给每一个受教育者完备的丰富的知识技能,要让他们通过受教育学到知识,掌握好本领,关键是解决这个问题。二是教学的内在价值——满足精神层面、人格层面的需要。这些要靠教学工作、教学过程来加以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要求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多年来,学生被置于“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之中,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和社会现实成为课程和教学遗忘的角落,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把学生视为生活世界中的人,而不仅仅是“书本世界”中的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这会使教学更有意义,也能摆脱单一的、简单化的教学形式。。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还要学会扮演探索者、学习者、合作者、引导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等,根据不同的教学生活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成为胜任工作的合格教师。 。学生——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过程、参与、知识、——高中政治新课标、新教材的颁布和实施第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新课程强调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成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