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前教育学的内容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6岁前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学前教育包括婴儿(出生至3岁)的教育、幼儿(3~6岁)的教育两个阶段。婴儿教育与幼儿教育是相互连接、性质相近又密切联系的。因此,学前教育学应统一研究和探讨从出生到6岁前儿童的教育规律。学前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学前教育的特点、原则、方法和规律,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及特征学前家庭教育学前家庭教育自家庭出现以后就已存在。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包括:(1)领先性(儿童第一个生活环境);(2)长久性(家教伴随着学前儿童成长的全过程);(3)单独性(家庭的对象是儿童个体);(4)随意性(其教育受施教者意愿及能力水平的影响);(5)随即性(家教具有随时随处、潜移默化的特点)。学前社会教育学前社会教育是指学前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学前教育的机构来进行的。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托儿所托儿所是对0~3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全天开放。目前我国托儿所主要是为1岁以上的儿童服务的,每个班级的儿童数量都较多,往往在30名以上,只有2个保育员照看,且保育员仅受过较少的培训。幼儿园幼儿园是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儿童按年龄分班,小班一般有25名幼儿,中班有30名幼儿,大班有35名幼儿的;每班有2名教养员,1名保育员,或两个班级合用1名保育员。托幼园所一体化有些学前教育机构是托儿所、幼儿园联在一起的,招收出生几个月至6周岁的儿童。这种机构主要是由工厂兴办,由厂工会负责管理监督,根据工人上下班时间制定作息制度,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实行24小时开放。幼儿班幼儿班也称“学前班”,多半建于城镇、农村,附设在小学,作息制度依照小学进行。或招收学前一年的儿童,按年龄分班;或招收学前几年的儿童,混龄编班;每班约40名儿童,由一位教师负责教授各个学科。儿童福利院儿童福利院也称“儿童教养院”,是一种招收残疾儿童的社会福利机构。我国的儿童福利院由国家和地方民政部门管理,原则上招收被父母遗弃的0~15岁的残疾儿童,这些儿童按年龄、残疾程度分班。儿童福利院重视锻炼残疾儿童,帮助他们恢复已丧失的机能。SOS国际儿童村SOS是“SaveOurSoul”的简称,意为“拯救我们的灵魂”,是国际通用的呼救信号。SOS国际儿童村是收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1949年由奥地利医学博士哥麦纳在维也纳创办,旨在给儿童“母爱”。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非正规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如儿童游戏场、儿童玩具图书馆、儿童博物馆、玩具图书大篷车、玩具图书流动站等,负责对偏远的山区、牧区儿童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是:群体性(学前设施面向众多儿童);(2)目标性(具有确定性的培养目标);(3)计划性(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目标);(4)多样性(施教机构的丰富多样)。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总结我国教育的实践经验,引进、分析与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用于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及学前教育的研究,探讨学前教育的规律及发展趋势。通过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提高学前教育科学水平,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帮助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科学地实施儿童教育,为培养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同时,为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学前教育的内容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习方法,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任务;3岁前婴儿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的具体规律;幼儿教育手段;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在教育上的配合和衔接;婴幼儿教师培训及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等。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牢固掌握学前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了解其发展趋势认真学习学前教育学理论,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结构,深入地理解和领会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普通教育学提供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史研究在各种条件下,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学前教育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生理学提供了儿童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儿童的心理过程及特点,是向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依据;儿童卫生学研究如何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进儿童的健康。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习者既要努力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注意联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