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拮抗剂与内源性阿片肽.doc

格式:doc   大小:4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拮抗剂与内源性阿片肽.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9/9/3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拮抗剂与内源性阿片肽.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拮抗简单说就是抵抗的意思,拮抗剂不是单一的药品名称,它前面还应该有别的前缀词语。比如说高血压药物里有一种叫“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就是这类里的。它的作用就是抵抗钙过多的进入细胞,从而起到降压作用。拮抗剂与激动剂相对,与受体结合后,,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内源性阿片肽存在于体内的具有阿片样作用的多肽物质,1970年代初期才发现。1974年,英国人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得到两种5肽,用生物学分析法证明这两种小分子肽具有和吗啡相似的生物效应,这种效应可以被纳络***逆转,于是命名为脑啡肽,意思是脑内的吗啡肽,又称内源性阿片样肽,简称EOP。1分类目前已知的EOP,大致分为三类:①脑啡肽。包括甲啡肽和亮啡肽。②内啡肽。研究证明,β促脂素(β-LPH)的第61~91位是一个独立的多肽,具有比甲啡肽强得多的阿片样生物活性,这个31个氨基酸的多肽就是β-内啡肽(β-EP)。③强啡肽和新啡肽。分别为13肽和15肽,它们氨基端的头5个氨基酸和亮啡肽完全一致。强啡肽是目前已知的活力最强的EOP,它的生物活性比亮啡肽大700倍。2分布脑啡肽在体内分布很广,以神经系统为主,肾上腺髓质、胃肠道及胰腺等也有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以纹状体、下丘脑和缰核的含量最高,尤其是纹状体的苍白球、下丘脑的视前区,那里有很多生成脑啡肽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周围的神经纤维中亦含很高浓度的脑啡肽。浓度稍低的是中央导水管旁灰质和脑干,那里也有分泌细胞。大脑皮质、小脑的广泛区域脑啡肽的含量较低,那里主要存在着含脑啡肽的神经纤维。脊髓胶质、交感神经节细胞、胃肠道粘膜下的神经细胞以及肾上腺髓质细胞也可以合成脑啡肽。脑啡肽的生成与很多多肽激素相似,先合成一个大分子的前体分子,经蛋白酶的作用逐步成熟,生成有生物活性的脑啡肽。脑啡肽的生成特点是一分子的前体中常含有几分子的甲啡肽和亮啡肽。内啡肽的分布没有脑啡肽那样广。主要分布在垂体前叶、中叶以及下丘脑的弓状核细胞。弓状核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可以伸展到下丘脑的其他部分、丘脑、前连合附近等。内啡肽和脑啡肽来自不同的前体。内啡肽是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一起生成的。它们由相同的细胞生成,来自同一前体分子。包含内啡肽、促黑素(MSH)和ACTH的结构,所以命名为pro-opio-melano-cortin,简称POMC,意思是内啡肽、促黑素(MSH)和ACTH的共同前身物。强啡肽类在垂体后叶和黑质中的浓度最高,它们的生物合成方式尚无详细研究。3阿片肽受体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是通过和靶细胞膜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产生的。阿片受体有多种亚型。最初有人提出有三种,后来有人提出至少有五种:μ-,δ-,κ-,ε-,σ-。阿片受体激动剂,包括外源的阿片生物碱和内源性阿片肽,可以与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阿片受体结合;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对μ-受体很起作用,小剂量纳络***就可以逆转μ-受体和阿片配基的作用,对δ-和κ-受体相对起作用,要在很高浓度时纳络***才能抑制κ-和δ-受体和配基的结合。测定阿片类物质药理作用的经典方法有两种:豚鼠十二指肠法(GPI)及小白鼠附睾法(MVD)。GPI法测定的主要是μ-受体,它对吗啡特别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