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科学凡yc holo g记己Sc l二 e Zoo 7,30(3) :741 一74 5 7 4 1
5 岁儿童能够理解假装的心理表征:对 M oe 任务的质疑
雷怡1,2,3 李红,, 3
(l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2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 715)( ,中一加联合儿童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 715)
摘要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对 L山月rd 的 M oe ,
进而讨论儿童对似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实验一表明,“是否’间题使得5 岁儿童在该任务上表现出肯定回答倾向;实验二表明,
当改变提问方式,在间题中提供选择项目后 5 岁儿童在该任务上的通过率有显著提高,肯定回答倾向明显减弱;实验三表明,当
减少指导语中相互矛盾的信息、明确指出主人公知道某物而不知道另一物以及减弱对未知状态和知遭状态的强调的情况下,5
岁儿童能根据主人公所知道的事物来推断出其行为是在假装成该事物,能理解到知识状态在很装行为中的作用。这一结果表
明 5 所提出的 M 仁吧任务范式低估了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能力
关盆词: 假袭心理衰征抑翻控翻 M c旧任务
假装情景之间的转换来认识假装,只需要把当前自己感知的
1 前言
与自己的知识库中的进行比较就能够区分出真实和假装的。
关于儿童心理表征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错误信念方 Ha 币尹]认同Pem 巴关于“假装的本质不是元表征的”的观
面,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企图通过研究儿童对假装的认知来研点,但却对假装有另外的解释他认为儿童最初参与假装游
究儿童对心理表征的理解。假装是一个有意图的假装者把戏时并不需要元表征能力,并不能认识到其心理成分,而只
对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投射到现实情境的过程其中,对客需要想象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根据想象来模仿对象。
观世界的心理表征是假装的决定性特征[l] 。 Lil 阮d[’一5] 扩展了Ha二的立场,她认为年幼儿童并不能理
关于儿童对假装的认知,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块论认为解到假装的心理本质,而仅仅把假装理解为“看起来像某物,,
2 岁左右的儿童就已经形成了对假装的认识。L翻iell ]认为的动作。照一般逻辑,个体想要假装成某物就必须具备关于
棋块化的心理理论机制(T 】1印ry of 入七Ild M ec halusm )的成熟, 某物的知识,一个人如果完全不知道某物,就无法形成对某
使 18 一24 个月的儿童能够理解他人在假装游戏活动中的假物的心理表征,也就无法去假装成某物。为此,Li ”ara[ ‘一司设
装行为能够区分假装游戏中的物体实际上是什么以及假装计了 M .犯假装任务,在这个任务中,实验者告诉 4 岁儿童和
成什么。因此,儿童形成了关于假装游戏中物体的两种心理更大一点的儿童,玩偶 M oe 正在做出很像某种动物的动作,
表征,这被称为元表征能力。该能力是儿童假装游戏的核但 M 配从来就不知道该动物,然后问儿童 M ‘犯是否正在假装
心,它使得儿童能认识到一个人对着香燕讲话是在把香蕉假成这种动物。
装成电话。事实上,儿童此时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