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谈分组教学
河北省高阳县龙化总校
梁建明周秋芬段顺利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有许多优越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越来
越显出明显的局限性,这需要其它组织形式加以补充,相互配合。小组教学
形式就较好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点,两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能取得较好效
果。
小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形式,又是一种管理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在初
中,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少流失;能够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够
使理论较密切地联系实际;能够使教学相长;能够发挥学生的独创性,照顾
后进生及特殊学生的需要。
一、小组的建立
学生初中入学后,学校及班主任要查阅学生档案,还要向学生原小学调
查学生的一些详细材料及特殊情况。然后根据六个基本情况:性别、政治面
目、成绩、身高、特长、上学路途远近等将一个班平均分成五(或六)个小
组,完成班集体及学校交给的各方面任务。分组时要注重几方面问题:首先
各小组的力量一定要均衡,使每个小组在开始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次实
行以制度制人,使人人心服的方法,民主制纪,形成条文,人人遵守;三是
增强评价机制的透明度,班主任和小组长公正执法,相互监督;四是加强奖
励机制,使为班集体作出重大贡献小组获奖,为小组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获
奖。期末给予奖励。
二、分组教学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的划分,奖励机制的实行,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中等成绩的学
生要想超过尖子生,一般是不大可能的。差等生要想赶超中等生也是不容易
的,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极分化现象。小组的划分,要求小组
整体的成绩,也就是说,这个小组的尖子生与其它小组的尖子生比,中等生
与中等生比,差等生与差等生比,使目标变得更近,更容易实现。学生不是
没有目标的学相当的几个人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
力。即使是全班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也在全小组同学的鼓励下,去争取倒
数第二,倒数第三⋯⋯使全班出现了浓厚的学习气氛。
学校与班中的各方面工作,各小组争着去做,为本小组争荣誉,为本小
组争成绩,使小组有了较强的凝聚力。
三、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组评比要的是每个人的成绩,靠的是集体,一个人成绩再高也不行,
它需要每个人都去努力,每个人都去战胜各自的对手。
小组评比是全方面的评比,它不仅仅看的是文化素质,还要有学生德、
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文化成绩高的同学不一定有其它特长,成绩差
的同学也有他的闪光点,也能为小组作贡献。它激发了一些中差等生的热情,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例如:海山同学基础差,文化成绩总给小组拉后腿,
但在县运动会上给学校拿了名次为全校争了光。江涛同学成绩中下等,他并
不像海山一样基础差,脑子也并不笨,可他上课总是打盹,令本小组同学十
分不满。可有一天,同学们知道他几年如一日照顾一个残疾老人才造成这样
时,全班同学为他热烈的鼓起了掌。小组长们一致通过给他所在小组加分。
由于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在活动中有胜利也有失败,使学生
在喜怒哀乐中增强了对小组的感情。有的学生意志不坚定,想中途退学,同
组同学找到他的家中去鼓励,把他拉回学校。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上学
有困难,同学就伸出援助之手。年夏天,冀中平原闹水灾,我乡一半村
庄遭淹没,同组同学把灾区同学请到家中,一住就是两三个月。虽然那年自
然条件最差,但学生流失率却最小。
四、利于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制,教师不可能因材施教,但教师能面对全班大部分学生。而
小组把尖子生、中等生、差等生联系到了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要想
使整个小组成绩高,就得使每个人成绩达到相应最高点。在班主任的引导下,
尖子生是知识先掌握者,先知者为师,这样每个小组之中就有了两三名老师,
这些老师对中差等生情况最为了解,为了小组集体利益,他们牺牲自己的一
些时间,在小组内开展一对一的帮助,从而使中差生成绩有所提高。而尖子
生在辅导他们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复习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相长
每个小组聘请一名科任教师作顾问,参谋、指导小组的活动。这样做,
首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传统关系,在活动中教师成
了学生的朋友、学生的导师、学生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
质,即使不是班主任的教师也要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真正能够指挥小组取得
一定的成绩。其次,师生目标得到了统一,都是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从而从根本上消灭了体罚。最后,师生之间的沟通
与交流,师生的共同活动,必然会促进新的教法的产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
果。
六、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小组之间的竞争及奖励机制的实施,必然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