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29(l):84一86学校不同群体的阅读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的影响’ 普忠义”张亚静邵一杰(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91)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学校三类群体(初中生、大学生、教师)的阅读信念(reading belief)对记叙文意义建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学校三类群体对记叙文的意义建构不同:在表层信息上,教师和大学生显著优于初中生,教师和大学生之间水平相当;而在整体理解上,教师显著优于大学生和初中生,而且大学生也显著优于初中生;(2)在初中阶段,传递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起主导作用;(3)在大学阶段,互动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起主导作用。关扭词:阅读信念互动信念传递信念1问题提出 近年来,对语篇阅读理解的研究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在说话中很少说孤立的句子,语篇是值得我们考察的更为自然的单位。另一方面是通过研究语篇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的资源川。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林秀英从构成理论的角度研究了推论与记叙文篇章理解[2];迟毓凯从情景模型的角度对语篇理解进行了研究3]鲁忠义考察了中文故事阅读中前后向推理的差异及其与预期的关系[4)0 可见影响记叙文意义建构的因素很多,本文则主要考察学校中不同群体(初中生、大学生、教师)的阅读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的影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采用多种信念,这些信念会影响他对文章的理解。例如,Wineburg[5)在1991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历史学家和高中生在对文章理解上存在差异。历史学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多从批评的角度阅读文章,而高中生则很少会采用批评的态度。Wade,Thompson, Watkins[6]在1994年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Bogdan & Straw (7]在1990年提出了互动信念模型和传递信念模型。他们认为,在传递信念模型中,阅读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加工,即读者直接从文章吸取信息,信息没有经过任何改变,只是对文章信息的一个再次利用过程。相反地,互动信念模型认为,不同的读者阅读完同一篇文章后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此模型把阅读过程比作一个读者、文章、作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即读者不光单纯地从文章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读者自身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都会参与对文章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因此,即使读者阅读的是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由于两种信念模型不同的加工过程,因此对阅读文章信息加工的影响也不同。传递信念使读者更多地着重记忆文章的表面信息或细节信息。而互动信念是对文章信息深层信息加工产生影响,促进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 目前,关于阅读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的研究在国内还很少见到,也没有从学校不同群体的角度去考察不同类型的阅读信念是如何影响记叙文意义建构的。 本研究选取学校中三类不同群体作为研究被试,试图考察中学生、大学生和教师这三类群体的阅读信念是如何作用于记叙文信息加工过程的。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学生121人,河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和政教系本科生153人,河北省中学教师85人,共计359人。 阅读信念测验(RBI):由Schrow&Bruning[8]于1996年修订,包含16道题,采用五点计分法(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