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doc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2/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摘要:在中国隐逸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有不少文人墨客表现出对山林田园的喜爱与独钟,陶渊明的一生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因缘。本文立足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对于仕与隐的抉择,探讨研究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情结;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一、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一)魏晋时期黑暗的社会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政治黑暗,***险恶,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残暴的***与迫害使得老百姓没有容身之所。当时的门阀制度相当森严,士族地主阶级与庶族地主阶级相互倾轧,上层统治政权被士族地主操纵,一般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阶层根本无法进入仕途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现实迫使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田园的道路,希望可以将内心的怨愤在田园山水中得到化解,同时也是为了躲避当时政权的残害以求保全其身。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为权利、地位、名世勾心斗角,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更不在乎国家的安危,也未给庶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迫使许多寒士走向社会的边缘。
[2]
(二)魏晋时期活跃的文化氛围
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解放的时期,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期。长期以来的社会动荡使汉代初期被认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官方的长期备战,对思想控制的松弛,使得其他的学说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在此大体形成,由此而产生的玄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玄学主张辨明析理,崇尚清谈,名士之风盛行。时代的氛围使隐逸之风成为许多士大夫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审美体验。在魏晋时期出现的“竹林七贤”、谢灵运等名士便是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中诞生了中国田园隐逸的一座高峰——陶渊明。
二、陶渊明人生经历中仕与隐的抉择
(一)陶渊明对于仕途的向往
陶渊明总是以一个隐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也是以隐逸文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文化之中,历代的文人墨客赞美陶渊明为真的隐士,殊不知陶渊明在放弃***,回归田园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鲁迅先生曾在《隐士》中指出“陶渊明总是不能超于尘世的,而且,于朝政还是很留心的,也是不能忘掉的。陶渊明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于酒中一样,也只是一种外在的现实。超脱人世的陶渊明是宋代文豪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
”[3]陶渊明对于仕与隐的抉择在青少年时已显露在心,一直到他生活的后半期,仕与隐的矛盾依然缠绕着他的内心。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研读儒家经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有着“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豪情壮志。他希望积极进取,建立功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深受门阀制度的影响,陶渊明对自己的身世极为看重,陶氏家族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陶侃,他曾经被封为长沙公,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在魏晋礼法逐渐孱弱的背景下也一度觊觎王祚。陶渊明对这样一位先辈是十分敬仰的,曾作《赠长沙公》诗:“余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