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试解_或者之惑_--读《史记·伯夷列传》.pdf

格式:pdf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试解_或者之惑_--读《史记·伯夷列传》.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0/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试解_或者之惑_--读《史记·伯夷列传》.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管子学刊 2001年第 1期
读书札记
试解“或者之惑”
—读(( 史记·伯夷列传》
李英华
(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 摘要] 关于《史记·伯夷列传) 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一段话,有一种看法认为它表示司马迁本人对天
道的一种疑惑,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不过表明司马迁对当时天人感应说的批判。这两种看法均是误解。实际上,司马
迁只是借“或者”之口表达了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内心里共同的迷惑。这个迷惑之所以产生,除了未能确切理解“天
道无亲,常与善人”,还有其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个人认识原因和社会历史根源。这说明探讨“或者之惑”,无论
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或者之惑”;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中国分类号 K 207 [交献标识码-o-童编号 1002- 382 (2001) 01- 0087- 05
一、问题的背景
在《伯夷列传》中,有一段常为后人所称道的话,即:
“或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 积仁洁行如此
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
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1m 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庆悠唯,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竟以寿终。是尊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
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
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对这段话,司马贞在(( 史记索隐·伯夷列传》中说: “太史公惑于不轨而逸乐,公正
而遇灾害,为天道之非而又是邪? 深惑之也。”即认为这段话表明了司马迁本人的迷惑;
而现代学者则普遍认为,司马迁所谓“余甚惑焉”,并不表示他真的有所疑惑,而是表
明司马迁对当时天人感应说的批判。这两个观点看似对立,但实际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的
误解,即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引述老子的话(表示“或曰”),而自“若伯
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以下则表示司马迁的质疑。其实,这两种看法均不符合
司马迁的本意。仔细通读《伯夷列传》全文,可知“或曰”包涵两部分内容: 其一即为
所引老子的话: 其二,自“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以下并不表示司马迁的
质疑,而正是“或曰”的另一主要内容,表达“或人”(即一般人) 对“天道无亲,常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2000- 4 ,5-- 25
李英华(1970- ),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海南大学。
万方数据
与善人”的迷惑不解①,可称之为“或者之惑”。而不表示司马迁本人的困惑②,或对当
时天人感应说的批判。这是因为:
第一,从《伯夷列传》全文来看,对伯夷、叔齐的现象,司马迁本人是理解的、肯
定的,他前、后引述孔子的话“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道不同不相为谋”、“富贵如可
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等等,以及司马迁自己所说“各从
其志”、“举世混浊,清士乃见”等等,都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从司马迁的天道思想角度看,他并没有否定天道的客观存在及其真实意义。
对于先秦、秦汉以来哲理化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