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台儿庄调研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761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台儿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ttteee8 2019/10/22 文件大小:7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台儿庄调研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附件2: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模板临沂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专业:学号:年级:姓名:一个寻梦的地方关于台儿庄古城民俗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査背景:台儿庄历史文化深厚,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清代《蜂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人,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適,—•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作为新时期重建的台儿庄古城蕴藏着千百年來的文化运河文化、古城文化,踏寻古城寻觅古城最淳朴的文化成为我们一行人的愿望。二、 调查冃标:了解运河古城民俗文化。三、 调查内容:(一)运河大鼓作为在明末清初运河古城两岸渔鼓艺人在演唱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提高,演变为今天的运河大鼓。运河大鼓是大鼓演奏的一种形式至今已经历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们一行人,刚刚走进古城就听见,一副蕴含沧桑感的嗓音萦绕耳畔,近眼看去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一手持钢板,一手敲大鼓,酷似京韵大鼓。这便是运河大鼓。待演出结束我们和运河人鼓一人褚思泉攀谈起来,一副嘶哑的嗓子造就了运河人鼓的韵味,学会了绵阳叫才会大鼓调。一副颤巍巍的鼓架成就了人鼓的虚音。一个人,一•个鼓,两块钢板成就了“运河大鼓”这种说唱艺术。它通俗易懂乂具有故事性,在乡间街道深受百姓喜欢运河人鼓”已经在民间流传几百年,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特别是在娱乐资源相当贫乏的乡村,表演大鼓的人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现在走红的娱乐界巨星。运河人鼓讲究字正腔圆,伶牙俐齿,粗犷豪放,激越高昂,其表现金戈铁马、攻城掠寨的战争场面,龙腾虎跃、南征北战的动人场景尤其擅长,常常让听众惊心夺魄,记忆犹新在以询运河大鼓演出的主要阵地是农村、矿山和集氛等,其演出形式主要是地摊说唱,当场集钱,有时也进曲艺厅或小剧场售票演出或包场演出。艺人到农村演出,多是在夏季和冬季农闲季节的晩上开场,每到一•村,先找村里的人头或热心人帮助安排吃住,唱完后换家换户齐钱粮,富裕人家多给点,穷户少给点或不给也行,一般唱大部头书,唱个十天、二十天是很正常的。在六七十年代,运河人鼓是运河两岸广人劳动群众主要的娱乐方式。2007年运河大鼓入选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虽被选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河运大鼓的传人却都改行,作为河运大鼓艺人的褚思泉也仅以每人60元的收入在台儿庄古城以上班的形式得以生存。(二) 柳琴戏沿着古街继续前行,在以船型为建筑的建筑物有一戏台,台上共四人一人打板,一人弹琴两人唱戏。台上两位老年人唱的很起劲,节目结束后我们向前请教。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侑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了〃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了〃。篇了多反映农村生汛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没冇道具服装,只冇演唱者以板或梆了自打节拍。人概是因为缘于上门乞讨的唱腔,所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