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3
文档名称:

【管理教学类】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pdf

格式:pdf   页数:20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管理教学类】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管理教学类】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绪论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
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
象。”①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学历史教学法,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教学
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这个过程中的诸种矛盾和内在的本
质联系即规律。
中学历史教学的概念已经明确地揭示出,它是“中学”,而不是小学和
大学,是属于中等教育的一门学科。我国对于中等教育有统一的要求,而作
为中学生,在心理、生理发展等方面又有着它的特征。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则是历史,历史学科本身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教学过程是与其他学科相
同的,这个过程都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组成,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
的活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历
史知识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根据于国家对中等教育
的统一要求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历史知识的特点,来探讨中学历史教学
过程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的科学。
必须看到,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形式,已经不是我国古代的封建书院的
组织形式,而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进行编班,是班级授课的组织形
式。中学历史教学法还要研究在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
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
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说,作为一门课程,
历史教学在我国的起源是很早的。还在原始社会里,一些氏族、部落在祭祀
祖先的仪式上,就往往以颂歌的形式,向氏族、部落成员传授有关先民的历
史知识。《诗经》中的《玄鸟》、《长发》里明确地讲了“天命玄鸟,降而
生商”和“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的先商部落的历史情况。《生民》、
《公刘》等篇则叙述了周部落的历史情况:“厥民初生,时维姜嫄,⋯⋯履
帝武敏歆,⋯⋯时维后稷”以及公刘迁豳,发展了周族的过程,如果加上《大
雅》和《鲁颂》等篇,就基本上勾勒出了先周的一部发展史。这些诗篇大部
分属于“颂”的部分,是《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赞歌。这就是历史教学的起
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我国的历史教学已经有了较大发
展。孔子授徒传教的“六艺”,就包括了《尚书》、《诗经》等记言史书和
史诗内容,特别是包括了《春秋》这部编年体的史书。后来的封建王朝,无
论是官学还是私学,也都脱离不开以上历史内容和书籍的传授,它成为任何
类型学校生徒学****的重要课程。至于专为帝王讲授的《资治通鉴》和为幼学
专门编写的《纲鉴易知录》,那更是漫长封建社会里的主要历史教学课程。
但是,作为班级授课制下,严格的历史课或历史学科是从近代开始发展起来
的。自从戊戌变法以后,清政府开始废科举,兴学堂,有了近代意义的各类
学校;接着于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该学制的

①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84 页。
课程设置中规定有“史学”一科。次年,又颁布“奏定中学、小学堂章程”,
即“癸卯学制”,把“史学”改为“历史”。自此以后,历史在中、小学成
为一门正式的独立学科。辛亥革命后, 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拟定了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中学为四年制,后有小的变化,至年,实行“新
学制”即“壬戌学制”,规定中学改为三·三制,共六年。此后,我国的学
制虽不断变化,但基本上以年颁布的——新学制作为基础。自此以后,
初一至高三各年级都设历史课,一般每周为两课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前夕。
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最早的是夏曾佑所编《中国
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它使用了章节体的体裁,初创了
近代历史教科书的格式。此外,还有陈庆年、章嶺等人所编的中国历史教科
书。当时,世界史课本多是采用日本人所编写的译本。“五四”运动以后出
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有吕思勉所编白话本国史及金兆梓所编新中华初级本
国史等。到了年代,不同类别、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发展到数十种之多。
这些教科书从内容上看,较之年代有所进步,主要是爱国主义意识和反抗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情绪相应地有所增强。年代,国民政府最后一次公布
的《修正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课的目标是:“①叙述中
华民族之起源、形成及其疆土开拓之经过,而各民族在血统上与文化上之混
合情形及相互依存之关系,尤应加意申述,使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有整个之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