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切实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担负着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任。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来规范工作,如何加强村“两委”干部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是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这一新时期所面临的极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近日,根据县委组织部下发的调研课题,结合我乡实际,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我乡村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我乡辖区内共有十二个村和一个居委会,共有村干部人,其中村支委人,村委人,交叉任职人,女性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50岁以上人,35--50岁人,35岁以下人,平均每个村两委干部人,最多村村两委干部人,村级培养后备干部人,其中高中以上人,初中人,初中以下人,35岁以上人,25--35岁人,25岁以下人。二、村干部队伍的思想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群众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贫困山区乡镇恰恰相反,作为一名村干部必须具备奉献精神,大多数都是有能力、责任心强或组织观念强,心里想着群众,乐于为老百姓服务的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制约村级各项工作开展的关键,村级负债面之广、负债额之大一直困绕着村干部,税费改革后,附税保工资、保运转已无法进行,致使出现本来待遇就不高,年终结算不能及时兑现的情况较为严重,就我乡而言,每年村干部工资,由乡党委、政府统一核定标准:分为基础工资和浮动工资,为了使各项工作在村得以很好地贯彻落实,浮动工资与村工作实绩相挂钩,加上基本工资元/月,平均每人每年工资标准为3000元左右,此外,村民组长以村组承包田亩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待遇在200-300元之间,所有的村干部工资以及村民组长工资均在农业税负税中列支,而在农业税收交过程中,由于流出人口逐年增多,多年不归户大有人在,加之田亩抛荒现象的存在,造成农业税收交难以收清,全乡农业税收交额仅在80%左右,导致大部分村附税抵交正税与政府结帐。经调查,全乡只有少数农业税和政府转移支付与村组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持平。此外,村干部想为民办实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群众难发动,资金难筹措,加上农户居住分散,村组不集中,村内办公益事业,采取推磨转圈的形式,协调群众难;另外部分村民代表素质不高,其中包括卸任的少数干部或少数党员,总是出难题,导致议事质量不高,会上勉强同意,背后不宣传解释,甚至做反面宣传,给村干部落实具体事项难度加大,加上村民组长不是按照组织法由村民选举产生,就是选举,也是应付。村民组长不愿当,一是贴近群众,容易得罪人;二是工资待遇低。造成村民组长“手抓一把泥,脚踩西瓜皮”——有抹就抹,能滑就滑。使村委会一些决策好的事在村民组得不到组织落实。种种原因,造成少数现任村干部主要有以下几中不良的思想倾向:一是没有长期扎根在村级工作的思想,因为税费难完成、村债难化解、工资待遇难提高、后顾之忧难解决,加之上任的初衷是想为民多办好事、实事,可在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挫折,群众和亲人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