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扼住命运的咽喉罗曼罗兰教学目标1、了解贝多芬一生的重要事件。2、学的写作特点。3、了解贝多芬充满磨难而又始终挑战命运的奋斗的一生。4、感悟和学习贝多芬那种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大无畏精神。5、培养树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面对挫折决不低头,为实现美好理想勇往直前生活下去的坚定信念。传主:贝多芬贝多芬(1770—1827),德民家庭,从小便显露出音乐才华。后来到波恩大学做旁听生,并去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正当贝多芬奋发向上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到他的头上……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十分清楚失去听觉意味着什么。他颤栗着把希望都放在医生的手中,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充满了贝多芬那年轻的心灵。贝多芬只能在无人的旷野中呐喊,只能撕扯着自己的头发诅咒,因为他害怕。他没有勇气向人们宣告自己是聋子,没有勇气去迎接朋友的同情安慰和憎恨他音乐创作的仇敌的讥讽与嘲笑,贝多芬宁愿独自一人忍受痛苦。贝多芬忽然变得软弱,无奈,甚至悲观厌世,走到了自杀的边缘。1802年10月6日,他立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在这份遗嘱中,可以看到贝多芬所经历的精神危机极为严峻、激烈,在生与死的搏斗中苦苦挣扎。最初,贝多芬残忍地想割断他与音乐的一切联系,他要在这美丽的乡村里做一个农夫。可是,贝多芬怎么能逃得了呢?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只是艺术啊,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哦,在我尚未把我所感觉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自信、叛逆的性格,在他耳聋之后曾一度离开了他;但在这美丽的海利根斯塔特小屋中,经过了一场场生与死的考验与思索之后,它又回到他身边;而且,他从故乡和母亲身上寻回坚强、忍耐和乐观。他的一生,憎恨不公正的待遇,向往自由、平等、博爱。贝多芬的一生,似乎总是失去:少年时失去母亲,青年时失去了宝贵的听觉,随后不停地失去爱情,失去兄弟……幸福似乎总是忘记眷顾这个可怜的人,他感到自己“是造物之中最不幸的可怜虫”,“被全人类遗弃”。但他对人生、对情爱却没有诅咒,反而永远充满柔情和希望,总在热切期望,尽管他得到的总是失望。贝多芬的一生简言之,就是:尘世间没有他的幸福,但他用自己的痛苦为世人筑起了坚强与欢乐的灯塔。他的伟大乐章却引领人们跨过艰辛,追求幸福与欢乐。不屈服于命运但是与生俱来的坚强意志,使贝多芬勇敢地走出沮丧,耳聋并没有妨碍他为人类奉献出一部又一部伟大的乐章,也没有妨碍他对世界与他人的关切。贝多芬和众多天才一样恃才傲物,坚守着独立、自由的信念,即使是战功赫赫的拿破仑,也不能让他放弃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与热爱。他向往法国大革命,但面对独裁者,他宣称:“我的王国是在天空”,“思想之国是一切国家中最可爱的:那是此世和彼世的一切王国中的第一个。”追求自由在贝多芬57岁时,他已经意识到了死神在敲自己的大门,他幽默地对人说:“鼓掌啊,朋友们,喜剧收场了!”真正到来的那一天是1827年3月23日,贝多芬死了。他奏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用自己的生命、灵魂高唱“人并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他留给人们的不仅是那听不完的贝多芬音乐,更重要的是他留给了世人那不朽的灵魂。送葬的日子里,两万多维也纳人自动走向街头,送殡的场面格外庄严、悲壮。他留给人们的不仅是那听不完的贝多芬音乐,更重要的是他留给了世人那不朽的灵魂。回顾人类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上天总是格外垂青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们,在赐予他们超凡才华的同时也给予他们常人难以想像的磨难。或许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他们正是在那些人生的缺憾之处,散发出伟大的光辉。罗曼罗兰法。其代表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创作中最伟大的收获之一。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