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内容摘要《圣经》是西方最重要的典籍,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它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译本的著作,已有2000多种语言和方言的译本。公元635年,基督教的聂斯脱略派传入中国,开始了《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历程。本文比较全面地勾勒了《圣经》汉译1300多年的历程,展示了《圣经》汉译实践的巨大成就。同时,作者在文中还澄清了一些关于《圣经》汉译的误解,纠正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并特别讨论了历史上有关“二马译本”的争论。作者首创性地将《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肇始期(唐元两朝):发展期(1581——1842);鼎盛期(1843——1919)和繁荣期(1919——)。肇始期指唐代和元朝的《圣经》翻译。发展期从1581年(明朝末期)罗明坚携利玛窦等踏足中国起,来华传教士用中文翻译出各个《圣经》版本,其中巴设译本是第一个正式的《圣经》中文译本;贺清泰译本是第二个正式的《圣经》中文译本,也是第一个《新旧约全书》的中文译本,尽管不够完整;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是最早出版的完整的中文译本。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为以后的翻译打下了基础。从1842年起,《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享有在华传教和译经的自由,这在客观上促使《圣经》中译进入鼎盛期。至1919年,77年之间,有影响的译本多达20多个,许多方言译本和少数民族语言译本也是在这一时期翻译出版的。1919年出版的《和合本圣经》更是标志着中文《圣经》翻译的颠峰。1919年以后,《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前主要由外国传教士承担的汉译活动变为主要由中国人自己承担。近年,华人所译的各种中文译本层出不穷,《圣经》汉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本文从宗教、政治、语言、文学、印刷术、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等各个方面论述了汉译《圣经》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在宗教方面,随着汉语《圣经》的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得到广泛的宣传,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益增加,基督教及其教义逐渐为国人所熟悉,基督教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在政治上,《圣经》译成汉语以后,给予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以较大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上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以及许多曾与基督教接触过的革命家、教育家,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圣经》中有关民主、平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提出和从事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张和活动。在文学方面,汉译《圣经》的影响更是十分明显。现当代许多作家、诗人常常从《圣经》中汲取题材,进行创作,或引用圣经典故、经句,耶稣基督形象以及圣经的语汇与典故大量进入现当代文学作品之中。此外,1919年官话和合译本的出版,与当时中国知识界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不谋而合,更加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外国传教士用罗马字母拼音为各地少数民族翻译《圣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扫盲运动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会组织为了印刷汉译的《圣经》和教会读物,开设印刷厂,引进新式印刷机器,训练中国印刷工人,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通过论述《圣经》汉译实践的巨大成就和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作者试图论证《圣经》汉译研究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圣经》汉译的规律,预测其趋势。通过对比中国翻译史上佛经翻译研究的成就与西方《圣经》翻译研究的巨大成就,作者指出,《圣经》汉译研究尚未得至q应有的重视,《圣经》汉译在翻译史上尚未取得应有的地位,汉译《圣经》的文学价值也未得到确定,其作为翻译文学的地位也远未确立,这与《圣经》汉译悠久的历史和实践上巨大的成就不相符。作者呼吁,中国学者能够重新认识《圣经》汉译的历史,确立其在翻译史和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视和加强对《圣经》汉译的研究。力争建立中国自己的“圣经翻译学”,在实践上再出汉译《圣经》精品,在理论上形成有影响的译论,从而对中国翻译理论甚至世界翻译理论作出贡献。关键词:圣经汉译;传教士:成就;,,,abranchofChristi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