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姜的医疗作用生姜的医疗作用潍坊学院张炤玒生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必需品,在食物中应用自不待言。如姜油、姜汁啤酒、姜酒、白糖姜片、酱生姜、风味姜片,以姜为特色制作的名菜在酒桌上常见。中药的传统应用,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脉化饮。主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呕家圣药,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腹胀、泄泻、头痛牙痛、跌打损伤疼痛等。现代药理,抗菌、抗滴虫、抗血小板凝集,兴奋呼吸,促进消化,抗氧化,对食品污染的协同抗菌作用,兴奋心脏,保护胃粘膜、保护肝脏,扩张血管,促进血液环境。生姜中的辛辣成分能燃烧体内脂肪,对肥胖体型的减肥很有帮助,食后可排出体内多余脂肪,还能改善寒性体质,近代临床中降血脂、降血糖、抗癌等功效。特别对老年痴呆症有预防和治疗双重功效。药食同行,每日离不开姜,让保健行为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生姜成为人们健康的保姆和保镖。一、姜的概述(一)药材来源:为姜科植物,多年生草本,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根茎入药。药用生姜、干姜、炮姜。也可用姜汁、姜皮。生姜原产东南亚,印度、马来西亚、亚热带森林地区,我国也是姜的发源地之一。公元三世纪,我国的姜传入日本。欧州人对生姜认识最早是到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其时已是十三世纪,姜传入欧洲后,曾被当作贵重的香料。后来哥伦布发现大陆,姜又传到墨西哥。现今我国生姜出口欧洲市场上占很大比重。(二)性味归经:辛微温,生姜入脾、胃、肺三经,干姜入脾、胃、肺、心、肾经。(三)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止呕、泄泻、脘腹冷痛、肢体脉微、痰饮喘咳、解毒。入肺经能发散风寒,入脾经,能温中祛湿,入胃经用于胃寒呕吐。生姜功能:(1)散寒解表,用于风寒感冒,多作辛温发汗剂中之辅助品,以增强发汗作用。(2)温胃止呕,用于胃寒呕吐常与半夏同用。(3)化痰行水,用于痰饮咳喘,脘腹痞胀,常与半夏、黄连同用(如生姜泻心汤)。(4)解毒,能解半夏,南星毒。姜汁:辛散之力较强,功能开痰止呕,多用于中风痰多,口噤昏厥及呕吐不止。生姜皮:辛凉,功能行水,主治皮肤水肿。煨美,为生姜用纸包润湿入火煨熟而成,辛散力不及生姜而温中止呕明显作用则生姜为胜,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呕吐,或大便泄泻等症。(四)化学成分:%,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醇,1-3%,姜烯、莰烯、水芹烯、龙脑、没药烯、姜黄烯、芳樟醇、桉油素、姜辣素及分解产物姜酮,尚含多种氨基酸,少量树脂。二、历史及民间关于姜的记载(一)姜的命名:(1)相传古代有一个叫神农的人,一次去南山采药误食了一种蘑菇,肚疼如刀割,昏倒在树下,经过很久,自己慢慢醒过来了,觉得奇怪,向四方望了一下,发现自己躺着的地方,有一株尖叶青菜,散发着浓浓香气,低头一闻,头也不昏,胸也不闷了。神农顺手拨出来,放口中嚼嚼,只觉香辣,口中特清凉,过了一会肚子作响,泻过后病全好了,神农想这种草药能让人起死回生,给它取个好名吧,神农姓姜,就把自己的姓加上叫生姜。(2)许慎说:姜御湿之菜,王安石说:姜同疆,御百邪,为边疆,抵卸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故姜防人体外邪入侵。(二)刘邦食生姜病愈:传说在楚汉之相争的年代,汉高祖刘邦征战河南,身染瘟疫,久治不愈,当地百姓传一方,“生姜萝卜汤”刘邦喝后,病情大减,再喝,药到病除。(三)《东坡杂记》记述,当年苏东坡,曾在杭州净慈寺有一住持80多岁,无一老态,脸色红润,双目有神,问其益寿妙方,老僧真方相告,每日食两片生姜,40年从未间断。(四)《黎里志》记载,明朝有一名医诸葛绅,是江苏省吴江县黎里人,以小儿科知名,同里唐氏子两岁,中寒发厥,一昼夜未醒,医家束手无策,绅投以生姜,干姜,黑姜(炮姜炭)三味药同时服下,三鼓后,小儿得啼而愈,这则医案中遍用三种姜药,奇效。(五)《永乐大典》中有一例用热姜熏治子宫脱垂的案例,尤兴(今河南宝丰县)有一产妇,因服催产药太早,而得了子宫脱垂,很多医生都用失笑散(五灵脂、蒲黄等份)功能活血化淤,散淤止痛。治疗后虽然疼痛好转,但脱垂的子宫并未恢复。后来一道士告知一方法,用生姜三斤,洗净后连皮放在石钵中研烂,用清油一斤,拌匀,放在锅内烙热,炒至油干焦为度放在脱垂的子宫处,用药熏。如果姜冷了,就用熨斗熨热,保持有热气,用此方熏了两天,脱垂子宫复位病好了,此时再服失笑散,芎归汤调理善后。(六)《夷坚志》宋洪迈著。有一则用生姜治愈喉痛的故事。广州府通判杨立之,咽喉生疮红肿,溃破而流脓血,寝食俱废,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遇名医杨吉老,杨吉老仔细观察后说:“这病很特殊,必须先吃生姜一斤,然后才能服药。若不这样治不好。”杨吉老走后,杨立之的儿子却说:“咽喉溃破流脓,疼痛难忍,怎么能再吃生姜呢”杨立之深知名医的医术,试试看的想法先吃1-2片生姜,感觉姜的味道甘甜而香,吃了半斤时,咽喉肿痛渐渐消失,吃完一斤,才感到姜味辛辣,此时咽喉已无脓,饮食米汤也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