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礼礼,是儒家学说比较崇尚的一种思想,是治》中的解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谓礼,就是用来研究人际关系的亲疏,判断事情的嫌疑,辨别物类的异同,分辨事物的是非的。那么,儒学为什么如此重视礼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为了维持等级制度。国君、王侯、大臣、士,等级不同,礼节也就不同,如果没有礼的约束,一切都会没有遵循,国家就会混乱;第二、是为了维持社会关系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规范的,如果不加以规范,社会就很难实现文明,因为文明的主要标志就是作为社会的人在合理的规范中享有他的权力。而在封建社会,为了更好地使社会关系保持连续和稳定,就更需要对各种相对关系做出规定;第三、是个人立身修养的需要。孔子一直崇尚礼,他认为不知礼就无以立身。他有句著名的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礼提高到立身、立家、立国的高度。要求君子应该“克己复礼”,不仅在立身方面要求礼,而且从个人安危的角度,儒家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第四、是怡情审美的精神需求。人除了物质的需求外,还有一个精神的需求,精神需求是一种审美需求,那么礼的作用,譬如音乐(音乐是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需要,使人们得到怡情娱乐。“礼”在儒家文化中不同的含义礼义礼乐礼仪礼俗礼制礼教曾子避席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上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