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文档名称:

如何克服“选择困难症”.pdf

格式:pdf   页数: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如何克服“选择困难症”.pdf

上传人:boy_0011 2016/2/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如何克服“选择困难症”.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责编:禹宏美编:职文胜版式:杨璐责校:龚新翔电邮:@读周刊专栏刘洪波1966年生,湖北仙桃人。本报评论员,高级记者。汉语的无时间思维刘洪波/文一种语言善于叙事还是善于抒情,使以之为母语的使用者形成一定的思维惯性·无限杂思·语言与思维高度相关。思维通过语言来表现,故而语言被称为思维的外壳,思维则被视为语言的本质。一般地,人们认为本质是重要的,外壳是次要的。按照这种理解,思维比语言重要,一个想法可以用这种语言说,也可以用那种语言说,外壳可以随便换。不过,这样来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本质与外壳的关系,可能失之简单。没有语言这个外壳,思维不可能得到表达,只能闷在脑子里。思维总得找到一种语言形式,才能够得到体现。而且只有得到表达,思维才能够被交流、讨论,从而得到完善。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可想象的。这只是语言和思维关系中最明显的一部分。更重要的部分是,没有语言,大脑是否能够进行思维,恐怕都是问题。当人开始动脑筋时,就要涉及到概念、事物,这些东西以词语的方式建立起相互关系。语言不只是表现思维,使思维得以外在化,而且驱动着思维,使思维得以在头脑里演化。语言还塑造了思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语言的思维模式内在地包孕并传承了不同的文化。如果人们读写任何一个句子都必须处理时间,他们将对一个行为、一种状态发生于何时有自觉的理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语言层面将时间标记出来。可以设想,当标记时间成为使用某种语言的规定条件时,不仅是时间得到了表达,而且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思维也惯于对时间进行精确的区分。时间天然地具有叙事的能力,或者说叙事的倾向。当我们把时间带入一个句子时,叙事就开始了。抒情是不需要精细时间的,而叙事则不然。时间线索既是讲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必需,也使表达朝向叙事的方向。汉语没有时态,现在、过去、未来的线索,在汉语中出现时需要特加提出,也就是说,那种情况是少数非处理时间不可的特殊情况,这也意味着由此带出的讲述具有一种非日常的“重大性”。可以认为,一般不必处理时间的汉语,具有抒情的天然倾向。在书写和记录材料同样难以获得的条件下,汉语最早的文本记录是诗歌,西方最早的文本记录是故事。代表文化基质的元典,就有着中西之别,中国的文学经典大多在抒情,西方的文学经典大多是叙事。直至今天,汉语歌曲大多在排遣情绪,英语歌曲大多是讲述故事。叙事需要精确的时间,精确的时间牵引叙事;抒情需要时间线索的模糊,模糊的时间引导抒情。叙事的语言长于表达真,抒情的语言长于营造美。一个陈述是否为真,必然是有条件的,尤其是时间条件;而美与时间无关。一种语言善于叙事还是善于抒情,使以之为母语的使用者形成一定的思维惯性。前者使思维倾向于表达真,后者使思维倾向于表现美。象形表意文字的特性,不只是使汉语无须也无法处理时态,也因时间从语言中抽离而长于表现美。语言精确,在汉语和英语中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汉语的精确,往往是指表达是否直指内心,准确地表达心绪,精准击中人心的柔软层面;英语的精确,则往往是指表达准确地描述了事物、状态、行为、过程和逻辑关系。通常所说,中国思维是整体性的,西方思维是分析性的,其实也就是汉语的思维和西方语言的思维的区别。这种区别,可以在语言的时间表达上得到解释。石稼学者,主要研究文化交流史、思想史。门德尔松这个名字,不说如雷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