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从体用之辨看儒、道政治思想的差异性.pdf

格式:pdf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体用之辨看儒、道政治思想的差异性.pdf

上传人:zhuhl0912 2014/4/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体用之辨看儒、道政治思想的差异性.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万方数据
从体用之辨看儒、道政治思想的差异性徽一、弁言:体用之辨与反复之道陈摘眼观之。然而,上述差别并非意味着二者的政治思想是彼此悬绝、隔膜不通的。在思想溯源、立学关键词在中国古典思想中,体用与本末是两组关系极其密切的范畴。体、用本谓事物之体及瓜值功用,诸体不同,其用亦有差异;同样,用之差别也彰显了其体之异。为明二者的究竟关系,于是有体用之辨。本、末原指树木的根、梢,树木之别不在于末之差异,而在于其本的不同;同时,本也是树木得以生生且挺立于大地之所依。本、体相合,是为本体,亦即根本之体或“本然之体”①。在原初的语境中,本体与根本、本始、本原矗涸T粗咀郑义为泉眼⒏⒃肌⒏按:基谓墙基或墙根基本和始基等义相通或相同,皆关联于物之生生或存在。随着思想文化的展开,上述诸词之用也由最初的草木之根、泉水之源、墙体之基等实指而扩展至社会人文领域,成为指谓事物之由来、生命之渊源、存在之根据的基本范畴。相应地,体用之辨与本末之辨也是彼此相通的。不过,两组范畴的产生与流行却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性”:本末之说在晚周诸子中已广为流行;体用之辨则兴起于魏晋以后,诚如钱穆所云:“首先提出体用对立之概念”者,乃为王弼②。而且,在王弼那里,所谓体用与本末、母子等义皆相通,庶几可互换。因此,王弼论体用时便常就本末发论,如其既云“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不能舍无以为体,则失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以无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③,又日“守母以存其予,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④。辨体用面至圆融者,当属佛教与宋明理学。随着体用之辨的盛行,隋唐以后,本末之说便也渐消。本根与本体义虽相通,然亦各有侧重。本根是由同义词本、根重叠而成,以与末相对,引申为事物之由来或存在之根据;本体则重在言体,以与用相要表面上看,儒、道对于如何治世理物似乎有着根本的分歧:儒家倡文教、重制度,对于仁义礼乐多有肯定,积极“入世”;相反,道家则常辟仁义、毁礼乐,其对于“人间世”似也保持距离、冷宗旨与致思理路上,二者实则多相通融,如:它们皆以生生视王道,皆谓王的本质在于公正性,皆主体用一如、本末一贯,皆重本体、尚反复,并据以反思、批判观念或制度的异化。体用之辨反复之道儒、道政治思想差异性中国哲学研究①。本然”即谓。原本如此”或“本来如此”,亦是以“本”、“根”义为基础。②钱穆:《庄老通辨》,三联书店年舨,第场③王弼:《老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④王弼:‘老子注,,第页。
万方数据
二、天下与物化:王道理想及儒、道政治思想之间的通融性古老的王道传统。王道既是儒、道政治思想的展开对,其之所以日本,既是表明此体的本根性,又是强调体相对于用的逻辑在先性,即无体则无用,用因体而发生或存在,反之,即用而见体,体同样也不可不显而为用。关于体用,王船山说得好:“当其有体,用已现;及其用之,无非体。盖用者用其体,而即以此体为用也。故日‘天地姻组,万物化生’,天地之姻组,而万物之化生即于此也。”①而从体用的角度观本末,进而以观晚周诸子之说,或可使我们更容易地通达其本来面目。本根或本体既关涉于生生,则古典思想的“反本”或“重体”意识便也突出。反为返的本字,乃归义③,亦即复义,故有返归、反复、复归之说。据此,“反本”是指对于根、本的返回或复归。之所以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