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第四联施工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869KB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四联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ttteee8 2020/3/24 文件大小:86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四联施工方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跨104国道、京沪铁路特大桥第四联现浇梁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设计概况跨104国道、京沪铁路特大桥,起讫点桩号为K4+〜K5+,。上部结构为8联,共37孑L:(5X30+4X30+5X30+(29+42+29)+(+46+)+5X30+2X(6X30);1〜4联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为单箱多室断面,第四联第2孔(15#〜16#墩)跨104国道,,跨度42m,;。下部结构为肋板式桥台、柱式桥墩、钻孔桩基础。~,~,为单箱3室;,,为单箱2室。(-)主要工程数量 *1材料名称单位左幅右幅C50殓M312321007钢筋Kg184544133570钢绞线Kg4072034951(三)地质情况第四联现浇梁段地质分布情况自上而下:,,,最后为粘土层厚约20m进入灰岩。施工特点104国道交通繁忙,来往重车较多,在保证止常交通,安全情况尤为重耍。二、施工进度计划因工期紧,工程量大,安排第四联现浇梁左右幅同时施工,各工序流水作业。第四联现浇梁施工从2004年8月10日开始至2004年11月28日结束。以下为每道工序的施工计划:(一)地基处理:2004年8月10日-2004年8月190,施工10天;(-)支架搭设:2004年8月20 〜2004年9月20口,施工30天;(三) 底模安装:2004年9月5Fl-2004年9月30H,施工25天;(四) 支架预压:2004年9月15日〜2004年10月5日,施工20天;(五) 绑扎钢筋:2004年9月25FI〜2004年10月19日,施工25无(六) 第一次磴浇注:2004年10月20日〜2004年10月22日,施工3天;(七) 第二次栓浇注:2004年10月30日〜2004年11月1日,施工2天;(八) 预应力张拉:2004年11月10R-2004年11月20FI,施工10天;(九) 拆架:2004年11月20R-2004年11月28R,施工8天。(十)封道计划安排支架搭设及拆架时需对104国道进行部分车道封闭:1、 先封国道中间两车道:2004年8月20R-2004年9月4H(搭设门洞支架),封闭时间共15天。2、 开通屮间两车道,封外侧两车道:2004年9H5U-2004年11月24日(施工门洞两侧支架直至拆除),封闭时间共80天。3、 然后开通两侧车道,封闭中间两车道:2004年11月24日~2004年11月28FI(拆中间门洞支架),封闭时间共5天。详见“施工进度计划图(图1)。三、总体施工方法概述根据该段地质、上部结构荷载()及104国道等条件,结合我进度计划图(图1)单位的施工经验,现浇梁支架采用满堂支架,跨104国道处预留四个门洞作为通车道和人行道,支架布局采用90X90X120cm,梁腹板及梁端处加密成为60X90X120cm,支架下铺枕木,地基采用40cmli|皮土处理,表面用5cm细碎石找平。门洞共4个(净高5米):2个人行道()和2个行•车道(净宽4m),通车门洞采用4)114钢管作为支墩,工字钢作为横梁,钢管底为条形殓基础。满堂支架顶部设纵、横向方木;;碗采用拌和站统一拌制、磴搅拌运输车运输、殓输送泵泵送入模的方式进行施工。第四联现浇梁施工期间对104国道进行部分车道封闭,在行车道前方设限高限宽龙门架及各种标识标牌,并制定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第四联现浇梁安排桥梁五队组织施工,桥梁五队下设四个工班:钢筋工班、支架模板工班、碗工班和预应力工班,共160人;殓由搅拌站供给,拌站共50人。详见“施工组织机构图”(图2)。施工中,从地基处理、支架搭设、铺设底板、预压、调平、钢筋邦扎、波纹管的定位、钢绞线穿束,一直到磴的浇筑、养生、张拉、压浆、拆架等各工序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形成流水作业。要保证各项材料的供应及时,机具设备的性能稳定、可靠,特别是在碗拌和质量上要加强控制,保证磴浇注的连续性,合理组织,科学安排,确保现浇梁施工质量。项目部在管理上加大了力度,现浇梁姓的浇筑时,对人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现浇梁栓浇筑时人员安排及分工总负责:张子清前台组长:冯宝泉 副组长:俞世峰振捣工14人、布料6人、电工1人、抹面找平工12人、测量工2人检查钢筋、模板、支架各4人施工组织机构图(图2)主要负责:吊车、栓罐车就位,搞好各组织人员分工,牲浇筑、振捣、抹面指挥等前台所有工作,同后台保持联系。技术组长:俞世峰员:付忠森黄威望黄捷胜何蒙(试验室)康达(试验室)李胜久(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