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81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doc

上传人:AIOPIO 2020/5/5 文件大小: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一、抚仙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分析(一)湖泊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抚仙湖隶属澂江、江川、华宁三县管辖(,%),处于金沙江与珠江两大流域分水地带,南北、东西两岸由于地形、地貌不同。湖盆东西两侧为断层崖或断块山地分水岭呈“人”字形分布,断块山地在湖区分布较广,其山脉自北向南延伸,延绵不断,山体陡峭,抚仙湖西岸与东岸相比,在近湖岸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相对平坦。在地质构造上,抚仙湖位于扬子地台滇桂台向斜的滇东凹陷,是上世纪以来构造断裂形成的地堑盆地,属于比较年轻的“断陷湖泊”。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分布于抚仙湖的东岸、南岸,北、西两岸有少量分布,约占湖区岩类面积的60%。以砂岩及页岩为主的碎屑岩类分布于北西岸,面积占岩类面积的40%,多冲沟破箐、岩石易风化,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抚仙湖东西两岸均有中、低山围绕,湖岸陡峭,断层发育,其湖岸和湖盆的特征均呈现出典型的地堑断陷湖泊的形态。抚仙湖南部较狭窄的湖区,其盆底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变深,倾入北部深湖盆。抚仙湖具有高原湖泊深水湖特有的“三小一高一低”的特性,即抚仙湖的水量补给系数()小、水量年交换系数()小、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小(%);换水周期长(167年)。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低(%)。由于以上的特殊性,一是湖泊水体的水平和垂直交换速度均比较缓慢,污染物容易在湖湾富集,导致水质恶化;二是抚仙湖补给水量较小,水资源消耗量大。,,多年平均出流水量(包括用水量和海口河下泻水量)。三是水体和外流域的交换速度十分缓慢。换水周期长达167年,入湖氮、%%。抚仙湖平均水深87米,深水湖泊的特点决定了其较高污染物沉降积累的特性。加上抚仙湖南北狭长,入湖污染物主要从南、北端注入湖内,而出水河流海口位于东岸中部,远离两端,这就决定了抚仙湖“纳污吐新”的特性。因此,抚仙湖具有特别高的污染物滞留率,很容易发生营养盐的积累而导致营养化。,抚仙湖换水周期将会延长至200年以上,对于这样一个处在干旱缺水区的深水湖泊,一旦发生富营养化,就现有技术水平而言将很难恢复。(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抚仙湖是一个典型的深水湖泊,由于底质为岩石、砾石或粗沙,%。大型水生植物是藻类最强劲的竞争对手,缺乏大型水生植物的深水湖泊在富营养化方面表现比较脆弱。由于抚仙湖地质结构形成的原因,没有适合大型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生存的环境条件。1980年调查结果显示,抚仙湖水生植物分布面积只有300亩左右,%,主要分布在避风的河口冲积扇区域,分布深度不超过5m。2000年4月调查发现,抚仙湖水生植物的分布面积和群落密度不仅没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水生植物表面普遍生长了附着藻类,因而生长受到很大的影响,呈衰退趋势。湖泊中的大型水生植物是藻类最强劲的竞争对手,缺乏大型水生植物的湖泊生态系统是很不稳定的,容易发生蓝藻水华。抚仙湖缺乏大型水生植物,营养循环以藻类为基础,营养元素的输入和积累直接表现了藻类数量的增加,虽然总体水质尚好,在局部湖湾内已经出现了蓝藻水华,存在爆发全湖性蓝藻水华的潜在危险。(三)水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水环境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1)、抚仙湖的水环境容量抚仙湖污染负荷构成全流域陆上污染源氮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径流污染物,%、%。陆上污染源磷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污染物流失和农田径流污染物,%、47%。陆上污染源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径流污染物和农村生活污染,其占总污染负荷的比例分别为52%、34%。湖泊的环境容量指在满足该湖泊的环境目标的前提下,其所能接受的最大污染物量。众所周知,N、P往往是湖泊环境保护中最应关注的污染因子,湖泊的氮、磷环境容量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可称为生物作用容量,由鱼类和大型水生植物吸收氮磷再被部分收获及藻类吸收氮磷后死亡沉降形成;第二部分可称为物化沉降容量,系由N、P吸附在固体颗粒上随固体颗粒沉降形成的;第三部分是出流输移容量,即由湖泊出流带走一部分氮、磷;第四部分是湖内稀释容量,即由湖泊水体稀释输入的P、N所形成的纳污能力。其中前三部分容量是可再生的;第四部分容量是不可再生的,对应一定的水质背景和水质目标,对应一个有限的总量,如果将这个总量分配到若干年计划使用,将其他容量也按年计算就可得到逐年年容量。直接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