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区域经济学(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6>研究所
孙久文
第一讲导论
要点:
界定基本概念
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流派
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开发的对象是一切可利用的区域资源。开发的原意是指通过垦殖、开采等方法来充分利用荒地和自然资源,因此人们通常理解的开发是自然资源的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已经远远超出自然资源的范围,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技术、文化等等资源,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后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此,现在指的资源开发指对各项资源的综合开发。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我们区域所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六大部分,
区域经济原理、区域经济规划、区际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方法、区域投资环境和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就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对在现实的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
第二,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展望,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部分:区际关系。
第四部分:区域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第一,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
(1)自然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人们对区域的认识,首先是考查各种不同空间和地点的特征,考查大陆、国家、土地和地点,完善对这些研究对象的认识,探索其分布的情形。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
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自从有了区域的概念,才有在此之上的与区域有关的各类学科。所以,我们应当把区域概念的建立作为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点。
(2)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按照德国著名地理学家赫特纳的观点,无非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人类和经济的因素。而按照2>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事实上,人们对区域的观点和对区划的观点是紧密相连的。按照赫特纳的观点,“区划就其概念来说是整体的一种不断进行的分解,一种地理区划就是地表不断地分解为它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类型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显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