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和谐文化促进和谐发展.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和谐文化促进和谐发展.docx

上传人:江湖故人 2020/8/6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和谐文化促进和谐发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和谐文化促进和谐发展空气质量、汽车尾气排放、收入差距、地区差别、安全生产、看病难、看病贵、教育公平、沙尘暴、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些社会关注率极高的热点 ,正是深化改革中亟须解决的“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的突出问题。人们看到在过去的五年,党和政府情系民生,脚踏实地着手解决这些难题。这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应运而生。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引导和支撑,成为“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闪光点。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十五”时期起步的和谐文化建设,推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在社会生活中,它的突出功能,就是引导人际和睦、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和谐文化给“和而不同”的文明传统,注入了新的内涵。一场又一场报告会,一次又一次电视访谈,共和国的部长们面对群众,讲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解答群众心中的疑虑。人们还记得,为了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投资过热等问题中央决定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相随而来的,是各种议论甚至争论。为了统一思想,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中宣部等五部委举办的报告会上,耐心解疑释惑。和谐文化,就是这样对于不同认知讲沟通,遇到不同意见讲疏导。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刻的“十五”时期 ,和谐社会战略决策的提出,深得民心,吸引人心;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凝聚了不同利益群体创造新生活的意志和情感,把全国上下方方面面拧成有序改革、开拓创新的合力。和谐文化给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三下乡”活动、“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这些活动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时期开展的以人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使尊重人、关爱人、帮助人的理念成为和谐文化创建的主旋律。关系千家万户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得人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公安、司法,与未成年人相关的社会各方面 ,为了还给孩子们一片净土蓝天,编唱新童谣、整顿网吧、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开办家长学校……做了大量工作。人们注意到,在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大协作中,全社会关爱孩子、孩子尊敬长辈的和谐新风,给“和谐文化”作了很好的注解。尤其是在和谐文化的创建中,全社会对农民、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关心蔚然成风。北京市有万适龄农民工子女在中小学就读,其中70%就读在北京市公立学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启动了“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在全国27个城市资助超过2万名农民工子女实现求学梦想。北京、河南等不少省市免收了农民工子女借读费,一些省市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可见,聚焦和谐文化,繁荣和谐文化,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期待和冲动,而且是一种行动和实惠——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社会共生共荣,让人人过上安居乐业、富裕幸福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可持续发展现在,当人们看到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开辟出片片绿地,看到北京、上海街头竖立起醒目的空气质量、汽车噪音电子显示牌时,老百姓从中渐渐品咂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浓厚滋味。尽管中国人历史上就提出过“天人合一”的观念,但是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理念,还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很多政协委员非常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他们说,在和谐文化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入了人们的头脑,这是一个进步。许多人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