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璧山王家宅古驿道旁袖珍碉楼在璧山来凤镇外的天灯山下,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庄为庄园为清代道光年间的进士王倬所建,这里也被叫作“王家宅民居”O而与其他民居大院不同的是,庄四角设有四座造型不同的碉楼。与我们熟悉的高大碉楼相比,这四座碉楼着实袖珍,最髙的不过三层楼、十米髙。重庆特色的“联合防御体系”只要看过《让子弹飞》,都会有这样的印象:电影里鹅城的碉楼犹如一座座城堡,一栋便是一户。电影里选景拍摄的广东开平碉楼,代表了东南地区碉楼的基本样式:一栋碉楼便是一户民居,碉楼内客堂、卧室、厨房、厕所齐备,如遇不测,关起门来便可自给自足,坚持数月。而在西南的巴渝大地上,这样的碉楼凤毛麟角。在重庆地区,大多数的碉楼都是依附于民居大院,作为庄的一部分存在的,只在危险来临时,才临时躲入,或是以碉楼居高临下的特点作为掩体攻击来犯之敌,从这个角度讲,重庆的碉楼更像碉堡。重庆的乡间,凡是修建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庄园一般都设有碉楼,有的庄园只在一角建有一座碉楼,这样的碉楼一般极为高大,以便攻击范围能辐射到庄园的边界,占地越大的庄园,碉楼便越高大。著名的“山中小故宫”江津会龙庄,就是这种类型的格局,庄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碉楼也高达40余米。而有些庄园,则在四角分别设置碉楼,四座碉楼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网络,可以更好的抵御进攻。由于每座碉楼仅仅需要防御临近的一片区域,所以一般不会修建得过于高大。秘藏在成渝古驿道旁的来凤王家宅民居,就是拥有这样独特的袖珍碉楼。虽然屹立在庄园四角上的低矮碉楼,不如那些独栋的碉楼一般宏伟,但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其联合防御的效果却更加理想。依山傍水的百年老宅王家宅民居是一处重庆典型的合院式民居大院,穿斗构架,夹壁泥墙。堂屋略高,大门开在一角,大门中西合璧,使用八字石库门样式。整座院落坐落在缙云山西侧的一处开阔的山间平原上,背有靠山,前临湖水,风水极佳。在璧山来凤镇,没有人不知道这所宅院的。随便向某个路人打听,就会得到热情的指引,而且面露自豪神色。初到者一定会对当地人的骄傲神情,感到异常诧异,不过,当了解了这所宅院的前世之后,就会恍然大悟。说起王家宅民居,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设计建造者:清代翰林王倬。翰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从唐朝就开始设立。清代的翰林主要干的工作就是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说通俗一点,一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二是学问足够大才能担任此官。王倬被封为翰林,自然成了璧山来凤镇的历史名人。他生于1807年,卒于1869年,原名朝杰,后更名朝楠。清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举人,十二年(1832年)恩科进士,中二甲18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835年任湖北汉川知县,后任丹阳、远安、麻城等地知县。《璧山县志》记载,王倬在湖北任上“清高耿介,为政清廉,不善逢迎,直言犯上,遂遭人陷害,被削职充军。”王倬最后因为重庆人耿直的性格,落得个发配充军的下场。在漠北充军八年后,王倬于同治二年(1862年)回到璧山老家,执掌重壁书院,七年后病死在家中。至今在其当年开设书院的璧山文庙中,还保存有其亲笔书写的《重修大成殿碑记》石碑一块。虽然王倬的晚年过得很凄凉,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人们一是觉得他的官位够高,二是觉得他有气节,所以,王家宅民居也自然得到了当地人的推崇。王倬病逝后,王氏家道中落,1937年前后,王家祖宅被卖给当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