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李旭初
一、素质教育的背景及现状
二、素质教育与语文课程标准
三、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一、素质教育的背景及现状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二)素质和素质教育
(三)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四)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
一、素质教育的背景及现状
1、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
(资本家——知本家——智本家)
2、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3、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二)素质和素质教育
通常意义上指的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它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内容),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的教育(性质)。
?
即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全员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
差异性、层次性、成功性、动态性
联系: 应试教育也包涵有素质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也包涵有应试的成份。绝不能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甚至把跑跑跳跳、唱唱闹闹、打打杀杀的牧羊式教育片面地理解成素质教育。
区别: 应试教育的方法单一、手段简单、满堂灌、题海战、加班加点,死打硬拼。教育瞄准的方向,一切为了应试,一切为了培养个别精英,抓住几个,放弃一片。
素质教育则是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的,是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去引导、教育学生。它既要研究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各得其所。教育瞄准的方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养,让他们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三)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指出:“认真实施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简称‘两全’)”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第三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归结起来说:素质教育启动于1985年左右,形成气候于1990年,热潮于1995年~2000年,徘徊于2000年~2005年,规范于2006年。(以《义务教育法》为标志)。